听孙秋备老师讲课
张红云十二中发起了2019-07-26
0
回复
10
浏览

     很早我就跟贝贝老师打听过孙秋备老师的情况,当我在王君老师的公众号里看到孙老师的文章时,当我看到贝贝老师她们主编的作文书里有孙老师名字时。贝贝老师说她在一个襄城县教书,现在是县里的教研员,而且,是靠自己能力考上教研员的。

       因为王君老师的关系,我对孙老师充满了好奇心,想听听这位王君的弟子讲课。毕竟,不是谁都能经常跟王君老师隔空对谈,华山论剑,写成文字发表在全国著名语文专业期刊上的。

       终于三周之前,全市的一个语文展示课活动有幸在本校举行,翻阅课表,我居然看到了孙秋备老师的名字!她要讲《土地的誓言》,我很期待。

        一周之后,孙老师的课如期举行。在那天所有的展示课里,这节课是我最喜欢的两节课之一(另一节是孔菲大美女的)。

       我喜欢孙老师课的简洁明晰,踏实朴素,“豪华落尽见真淳”。孙老师的课环节清楚,干净,重点突出:上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正式上课后直接导入,接下来了解作者、了解背景、积累字词,常规动作之后,孙老师干脆地切入主题:从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出发,提醒学生关注重要的特点:强烈的抒情性,而学生通过课前阅读以及“阅读提示”,明了情感缘于对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孙老师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深深眷恋土地的句子。给学生一个话题:这个(些)句子的抒情性很强......本文直接抒情的句子很多,而且写作手法变化多端:人称饱含感情,排比强化感情,反复渲染感情,词语倾吐感情。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找到这些句子,就相当于抓住了文脉。

        找到这些句子后,孙老师把句子重新以诗的形式排列组合,这种形式刚好契合本文诗化的语言特征。孙老师让男女分读,感受句子的情感。这种以诗的形式重新组合文本的模式,让我想到了王君老师讲《紫藤萝瀑布》的做法。孙老师深得王老师精髓。

       除了强烈的抒情特征,本文另外一大特征是“纷繁的故土景物”,这一点也是“阅读提示”中明确指出的,并且课文编者在旁批处有一个问题:这里铺陈了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有怎样的效果?自读课文关注旁批,关注课后提示,充分调动课本资源,是部编教材的一大特点。肖培东老师讲《我的一课小桃树》时以课本的三个旁批拎起了整篇文章,教得灵动,学得生动。孙老师能关切到自读课文的特征和要求,值得称赞。

        所以,第二个活动便是品析一种写法——铺陈。铺陈手法在中学阶段还是比较常见的,比如与《土地的誓言》同在一个单元的《木兰诗》中有,高中课文《孔雀东南飞》中也有丰富的运用。孙老师以“课中微讲座”的形式给学生讲解了铺陈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然后,以“本文的铺陈手法妙在......”为话题,让学生任选角度,写几句品析的文字。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给了学生具体的抓手:景物选取,句式特点,用词特点,描写方法,写景角度,修辞手法等。

       我是很欣赏这个环节的,语文学科的最大特征是教会学生运用祖国语言,学会语言表达。而文本中呈现的一个个具体手法便是帮助学生学会语言表达的重要方法,这边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之说。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教学法也在强调“掌握”,从学科的专业性来说,语文学科每节课或者说每篇课文能让学生学会一种手法便是功德无量。记得郑州市教研员陆臻老师在做讲座的时候,  也一直要求语文老师讲透一种手法,让学生学会这种手法,写出一段相应的文字。那么,还会有人抨击语文的散漫性和无序性吗?会有人对语文学科的专业性指手画脚吗?维护语文学科的尊严,在于每一位语文老师的每一堂课。

       孙老师的第三个活动水到渠成—学写一段景物:你的家乡是怎样的?你对它怀有怎样的情感?请以“乡情”为话题,用铺陈手法,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景物,表达你的情感。  

       究竟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这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但是,所有的好课应该都有起码的底线:带领学生认真解读了“这一篇”文本,教会学生一种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方法。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我也有些固执地认为面面俱到的课不能称其为好课。没有那么多炫技的成分,带着学生扎扎实实徜徉在文字间,触摸文字的温度,这就是孙老师带给我的一节“好课”。

      并且,孙老师的课和她的人合二为一,不浮夸不做作,那么地淡定从容,温文尔雅,一双眼睛坚毅有神,仿佛世界都安静了下来,无声地宣示了一位语文老师的纯正风采。

       这,大概是孙老师常年笔耕不辍带来的结果吧。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