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一篇文言文《狼》,作者是__,找位同学把作者的名字写到黑板上。
二、 学习目标
三、听读
这是一个故事,下面同学们合上书,听老师用文言文讲故事,范读:
第一段,师问:你听到了什么?时间是?人物是?
第二段, 师问:屠户想到什么办法?投了几次?狼还是像原来一样跟着屠户
第三段,师问:故事开始有了转机,接下来又发生什么了呢?
第三段, 师问:你听到了什么?
一、 多角度概括故事情节
要求: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一天晚上,一个屠户遇到了两只狼,屠户与狼斗争,结果杀掉了企图吃掉自己的狼。
过渡:同学们能不能从狼的角度概括故事情节呢?
二、 合作交流,疏通文意
朗读1-4段,借助注释翻译全文,不懂的地方参照课下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推测文意,或者求助老师。
生提出疑问,生解答,然后检测
五、细读课文,品悟形象
请大家细读课文,说说从文中读出了一个_____的狼,一个_____的屠户?
请大家结合人物描写方法在文中做出批注。
(答题思路:这句是对狼/屠户的___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狼/屠户是一个_____的形象。)
重点分析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指导朗读,把自己当狼,揣摩狼的心里活动:跟上他,今天晚上就有大餐了,吃人肉,现在还不是时候,跟着他,等侯时机,到时候我们就收拾他。
2、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联系上下文,揣摩狼的心理,展开想象,写一段两狼的对话。同桌合作完成。
学生展示
过渡:
这是两只贪婪、奸诈又狡猾的狼啊!狼具有谋略,懂得配合,似乎能够读懂人心。可惜他们最后都怎样了呢?(生:死了)的确,都毙命于屠夫的刀下,可见狼再狡猾也敌不过人的聪明机智。人的“智”对战狼的“黠”,最终人取得了胜利,而两狼俱毙。所以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引学生读出最后一段)这种发表作者观点和看法的句子,从表达方式上讲是__议论,起什么作用?画龙点睛,突出中心。指导朗读, 最后一段,哪个字最能概括作者的态度?(笑)这是一个笑料啊, 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就想告诉我们这样的故事是一个笑料吗?还有没有其他深刻含义?我们来看一组链接
人的“智”对战狼的“黠”,这样对比的手法,说明了什么?
1、 对付敌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2、 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
3、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要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不能心存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才能胜利,
4、 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会以害为终,自取灭亡。
5、 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六、合作探究,深入主旨
联系作者生平,体味《聊斋》的“刺贪刺虐”
蒲松龄也是一生科考不顺,直到72岁才援例做了个贡生;家里又有两个“母老虎”的嫂嫂,分家时只给他留了间破草屋。也正是这样的生活困苦、人生坎坷,让他历尽世间沧桑,看透人间百态,写出了这一部传世的《聊斋志异》。郭沫若曾经这样评价他的《聊斋》,“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同学们,这篇文章难道就仅仅是写狼吗?请大家结合郭沫若的评价,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师总结:也就是说,蒲松龄的《聊斋》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一种对社会的反映,一种内心孤愤的寄托。作者写《聊斋志异》这部书主要是借“狐山鬼怪”来讽喻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所以作者讽刺的不仅仅是恶狼,更是借狼讽刺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七、看图片,背读课文
过渡: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同学们对课文的解读让老师也豁然开朗啊!
现在就让我们看图画,背诵课文,感受蒲松龄的字字珠玑吧!能够背诵的同学尽可能背诵,实在背不了的可适当翻书。
七、课堂结语
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像“拦路狼”一样的困难、恶人,我们不能“惧”“怕”,御是没用的,只有动动脑,想办法,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攻克一道道难关,赢得学习上的成功。
八、作业布置
1.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
(1)主人公是狼。
题目是“狼”。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即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它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将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可见作者写本文正是为了讽刺狼。就写法而言,在叙事过程中,文章也是以狼为主导来进行,并以狼最终自取灭亡来结束的。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的追,伺机想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则是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才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
由此可见,在本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因为狼的行动是故事发展的主导,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讽刺狼。狼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但决非故事的主旨所在。
(2)主人公是屠夫。
开头从“屠夫”写起。文章叙述的是一个屠夫杀死两只狼的故事。就主旨而言,文章充分地肯定了屠夫的机智、勇敢、沉着。
2.本文主要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斗争。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解析】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本文的主旨。
① 以屠夫和狼的对比表现人的智慧、坚韧与力量。课文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②以狼喻人,批判人性的贪婪与狡诈。坏人的狡猾手段有很多,很狡诈,阴险,告诫人们要锻炼出一双慧眼。③以曲折的故事情节表现人与动物以及人类社会斗争的复杂性。遇到像狼一样狡猾的坏人,不但要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坚持斗争。
教学反思:
《狼》一课,是一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课堂有效时间内取得更大的“效益”呢?为此,我深钻教材,绞尽脑汁,大胆进行创新,把原本两课时完成的内容改为一课时。两课时的内容一课时完成,这种“狼吞虎咽”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合宜的,终将导致学生“消化不良”。我冥思苦想,突然灵机一动:新课改不是要求师生互动吗?对,把一部分任务留给学生,让学生课前完成,有了这个“指示灯”,我把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改头换面”。课前给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资料,结合课文注释,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义,理清文章结构脉络。最后再把学生通过小组作探究、质疑问难的方式也无法解决的问题留给老师。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原本应15分钟左右才能决的问题只用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就轻松解决了,学生仅仅遗留下两个问题。我又用设疑的方式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测,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想想自己第一次讲授文言文教学时,真是深有感触,给学生逐字逐句的翻译,我讲的大汗淋漓,学生的是一塌糊涂。现在我才明白,这种老师代替学生学得教法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幸亏我领悟的还不算晚。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解读杀狼情节时,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联系本段后面的问题,发挥自己的想象:想一想:如果这两只狼在一起商量如何进攻屠户,他们会“说”什么呢?我的问题一呈现,平时幽默风趣的周云现便迫不及待的说:“哥们,你在前面迷惑他,我在后帮你搞定”哥们,多亲切,多富有情趣呀,我大吃一惊,接着就是一个平时作文写得不错的女孩站了起来,她情真意切的说道:孩子他爸,我在前面诱惑他,你从后面打洞,到时我们的孩子就能美餐一顿了。把两只狼想象成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我为之震撼,一个富有同情心,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的女孩在我脑海中定格了。我以为学生很容易受本篇课文寓意的影响,认为狼就是阴险、奸诈、恶毒的象征,杀狼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为了避学生免这一片面、甚至是偏激的看法,我在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方面下了大量的功夫,课前搜集、查询、整理有关狼的资料,为使学生的思想教育真正做到卓有成效,我故意创设了思想认知矛盾的情景,通过讨论,解决思想认知冲突,解决学生发自内心的思想需求,从而形成自觉意识。看到学生恍然大悟,看到学生能从不从角度分析问题、客观的看待问题,我心里的一点担忧便荡然无存。我认为在讲授本课中最不满意之处在于解读完文章主旨后设计的一个问题:本文从整体结构倾向上看,主要写的是人,还是狼?学生不假思索的异口同声道:写人。学生整体得了这样的答案,显然是出乎我的意料,“仔细揣摩课文…….”我稍加提醒和点拨,终于两个学生站在了问题的对立面。我在这两个学生陈述问题的基础上再加一点拨,其他学生才塞顿开。我原本以为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会热情高涨,会争论的脸红脖子粗,会掀起“万丈狂澜……”。没想到学生会这样断然下结论,而对于这样的现象,我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给予指正,再如同学能大胆的陈述观点,我更应该给予必要的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我却忽视了这关键的一点。总之,文言文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成果,教师要在创设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提供一个平台,通过“我朗读,我探究,我创造”等环节来锻炼学生的朗读、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还要善于开发、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发挥想象,学生的智能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施展。不断创设认知的情景,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