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导读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整理、比较、发现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4、 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师:搜集资料,编写课件,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鲁迅及作品背景
2.生:预习作品,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读《 朝 花 夕 拾 》,了解本书的作者、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以鲁迅的《无花的蔷薇之二》选段导入
《无花的蔷薇之二》节选
5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段祺瑞政府使卫兵用步枪大刀,在国务院门前包围虐杀徒手请愿,意在援助外交之青年男女,至数百人之多。还要下令,诬之曰“暴徒”!
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除却俄皇尼古拉二世使可萨克兵击杀民众的事,仅有一点相像。
6
中国只任虎狼侵食,谁也不管。管的只有几个年青的学生,他们本应该安心读书的,而时局漂摇得他们安心不下。假如当局者稍有良心,应如何反躬自责,激发一点天良?
然而竟将他们虐杀了!
7
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要知道屠杀者也决不是胜利者。
8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9
以上都是空话。笔写的,有什么相干?
实弹打出来的却是青年的血。血不但不于墨写的谎语,不醉于墨写的挽歌;威力也压它不住,因为它已经骗不过,打不死了。
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写。
二、引出历史背景
“三·一八”惨案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各界人上在天安门前举行国民大会,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军舰掩护奉军炮击大沾口,抗议段棋瑞执政府的卖国行径。中午,学生们齐集在执政府前请愿,却遭到了士兵们血腥的屠杀,在这次屠戮中,有四十七个请愿者辆牲,二百多个请愿者受伤,这是民国史上最触目惊心的一次屠杀。鲁迅的学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也成了“三·一八”惨案的殉难者。鲁迅听到这个消息后,抑制不住自己沉痛和愤怒的感情,一口气写出了六节杂文(无花的蔷微之二),控诉了北洋军阀这一天犯下的罪行他写道:“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话,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段祺瑞执政府在血腥屠戮的当天,就无耻地下了通缉令,把被杀戮的请愿群众说成是“暴徒”,要捕捉李大钊等群众领袖。
鲁迅命运
四月九日,鲁迅也上了被通组者的名单因为鲁迅曾激烈地反对北洋军阀,家人和朋友都劝他暂时躲避一下。为了让关怀自己的人安心,他暂时离家,先后在莽原社、德国医院居住。在这段避世的日子里,他写出了题名为《旧事重提》的几篇散文,回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往事,《猫·狗·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就写于这个时期。
鲁迅再也无法忍受北京这个充满了恐怖而令人窒息的地方。1926年7月厦门大学聘请鲁迅前去任教,鲁迅应聘前往。在厦门,他又写了五篇散文:《从百同到三味书运》《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插入《朝花夕拾》视频
成书缘由
过去生活中的那些人和事已沉淀很久了,终于又从记忆中冒出鲜活的印象,这些散文虽是“旧事重提”,但都有着反映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他完整地回顾了自己从童年到青年的生活历程,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散文全面反映了他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思想轨迹,是他勇于解剖自己思想的生动记录,是他生活和活动中人际交往的真情流露。
1926年2月11日起,鲁迅把这些散文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开始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三、走近鲁迅
1.引出作者介绍: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所以我们看一本书首先要了解作者。
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一鲁迅强调”顾全作者的全人”’那么读一本书我们除了了解书的时代背景以外,还得了解作者本人。
鲁迅(1881年—1936年),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莫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五四运动前后在北京参加《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2.播放有关鲁迅的视频。
四、合作交流 提取内容
1.《朝花夕拾》目录:
小引 1927.5.1
狗·猫·鼠 1926.2.21
阿长和山海经 1926.3.10
二十四孝图 1926.5.10
五猖会 1926.5.25
无常 1926.6.2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926.9.18
父亲的病 1926.10.7
琐记 1926.10.8
藤野先生 1926.10.12
范爱农 1926.11.18
后记 1927.7.11
2.小组讨论, 畅谈喜爱篇目,提取作品篇目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锁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五、整理发现
1、十篇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
2、《朝花夕拾》除了《小引和后记》外,共由十篇文章组成。作品的先后顺序是以作者从童年到青年的生活轨迹来安排的。
第一篇到六篇: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描写作者的童年生活和童心世界;第七、第八篇: 《父亲的病》和《琐记》,主要写作者青少年时代所面临的人生决择;第九篇《藤野先生》和第十篇《范爱农》则是怀念老师和旧友,同时回顾了作者走向文学道路的经历。小小十篇文章,总结了作者从童年到青年二十多年的人生轨迹。
3、对封建教育和封建孝道的批判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对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抨击。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和对封建孝道的不认同。
《琐记》————介绍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的一段故事。
4、对人物多用白描手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大声朗读古诗时“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一个旧学老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阿长睡觉时,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办法翻身。如实描写,毫无讳饰,勾勒出一个真实鲜明的农村妇女形象。《藤野先生》中描写藤野先生是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马虎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公车去,致使管车的疑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这一系列的描写将藤野先生生活上的马虎与治学、教学的严谨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物性格。
例: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
例: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朝花夕拾.范爱农》
5、《朝花夕拾》中除了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外,全书还区贯穿着一个人物形象我”一作者自己。
《狗·猫·鼠》中有一个神往于“老鼠成亲”的充满童趣的“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捉蟋蟀、捕鸟的顽皮好动的“我”,敢于提“怪哉”为何物的充满好奇的“我”;《五猖会》中有对背不出不准去看会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教育不满和反抗的“我”;而在《藤野先生》、《范爱农》、《琐记》中则有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青年“我”。
《朝花夕拾》虽然记叙了作者若干生活片断,但各篇联系起来看“我“从充满童心的孩提时代,到身受封建教育对心灵的损害面萌发叛逆思想,离家去异地走异路,成为爱国青年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历历可见。
六、比较发现
比较人物发现感情
1、出现篇目:《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
2.比较阅读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师归纳:
1. (1)“谋杀”我的隐鼠 (2).“切切察察的毛病”。
(3). 摆“大”字的睡相(4). 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
(5).“长毛”的故事 (6).给我买<<山海经>>。(重点)
2、阿长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见课文的最后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七、指导阅读
《朝花夕拾》中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发现的知识,同学们在课下阅读时要学会使用整理、比较发现的方法,去发现先期中的秘密。
鲁迅的颁奖词: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子鲁迅。
你能说出这份颁奖词中,暗含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代表作吗?
《狂人日记》(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中篇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精神胜利法的代言词《坟》杂文集《彷徨》《呐喊》小说集散文集《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