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问得巧,因有源头活水
——浅谈主问题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余映潮老师说: “‘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出‘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主问题”是相对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繁琐、肤浅、简单是非式的提问而言的。
文言文的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诗歌教学一样,文言文教学我们也往往“文”“言”分离,不能很好的进行整体性的学习。通过“主问题”的实践,我们发现 “主问题”设计是很好的“文”“言”整合的途径。
文言文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寻关键句
1、从 层层推进 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逐步突破
对于 那些篇幅短小却内涵深刻的文言文,大多有提纲挈领的关键句,可能出现在文章的任何地方。我们日常教学中就要抓住这样的句子并从中设计“主问题”。
讲授刘禹锡的 《陋室铭》一文时就可以抓住“何陋之有”这个关键句并从中设计了“主问题”:①陋室,陋室,陋在何处?②陋室,陋室,真的陋吗?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分析陋室的外在环境和主人的情趣,真正理解“陋”字的深刻内涵,进而了解作者要传达的思想即安贫乐道的情怀。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也可以选择从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八个字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学生很快在反复品读中领悟到文章表现出来的山水之美,体会到作者所说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一主旨句的深刻内涵。
理清结构
2、从 宏观把握 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整体脉络
很多叙事性的文言文有和现代文一样的叙事脉络情节结构,要促使学生整体掌握这些文言文作品,就必须要搞清楚作者的创作脉络。我们就可以立足文本整体,提出和文本脉络结构有关的“主问题”,让学生据此对文本的情节发展进行整理。
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对课文脉络进行梳理。以《醉翁亭记》为例
问题一:能不能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
亭外山水风光
山中朝暮四时
亭下官民同乐
宴后太守醉归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问题二:第二种说法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
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之乐
问题三:能不能都含有醉字?
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于内心深知的乐趣。
问题四:能不能都含有醉翁、乐呢?
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课堂教学的几个主问题之间有梯度、有联系,富有启发性和多面性。这是一个线状的可串起全局的主导性问题,学生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中,“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带出教学预设中的大部分内容,保持了课堂的通透和完整。主问题应该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以上这些问题的本质就是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而且所提问题有逻辑联系,重点突出且能让学生理解透彻。《曹刿论战》是一篇以以叙述为主的文言文,在设计“主问题”时就可以抓住主线情节这样来设计:曹刿对战争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获得了怎样的结果?这个问题贯穿了整篇课文,不仅能让学生搞清楚文章的行文脉络,而且还能让学生了解曹刿对战争的看法和其战略措施,对主人公的形象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把文言知识的讲解穿插到文章的分析过程中,尽力做到“言”“文”的整合。《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唐雎不辱使命》这类叙事为主的文言文作品也可以采用这样的“主问题”设计的方法,通过分析作者的创作思路理解文本的逻辑性,更好的把握主旨。
找矛盾点
3、从 整体视角 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理解主题
前面提到的《陋室铭》的“主问题”设计我们就可以认为是一个矛盾点,陋室,究竟陋或不陋?同样,在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也有类似的矛盾。作者在前文中反复描写自己求学过程中的“勤且艰”,但却又说“以中有足乐者”,教学时就可以抓住这个矛盾点进行“主问题”的设计:文中从哪些方面写了作者的“勤且艰”?又如何理解作者的“以中有足乐者”?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在文中圈点勾画出写求学艰苦的语句,分别为求书之苦,求师之苦,求学之苦。在品读苦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挖掘课文的深层内涵,也就是作者的“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学生会发现,作者虽然辛苦,却也因为能够学到知识而乐在其中,真正把文章作为一个统一个整体来学习。
巧借朗诵
4、从 赏析语言 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品味精神
《夸父逐日》的三个教学板块:
精细地认读,
精妙地朗读,
精要的品读。
精细地认读,以一种语法现象—省略句和用成语印证词义来串起教学,解决字词问题;
精妙地朗读:围绕读出分号和句号,读出雄壮和悲壮进行朗读教学,让学生读懂文章的层次与内容,悟出文章的情感。
精要的品读:以品味一个字,品味一句话的活动,让学生品出夸父精神,神话色彩,品出文章手法和主旨。
这三个主问题抓住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梯度的螺旋式推进教学。主问题的出现顺序应该科学有序,几个主问题层层深入,从不同角度深化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可谓是招招精彩,回味无穷。
探究发现
5、从 激发主动 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引起兴趣
引发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欲望,课堂才会灵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以辨析串起字词教学。请学生找出
两个意思比较难理解的字
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字
两个同形而意义有区别的字
两个字形不同而意思相同的字
两个能够表现文本要义的字
让学生带着问题解释生字词、翻译课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这样设计,既避免了零碎提问,又强烈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从纷繁复杂的问题中提炼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究点,梳理出课堂教学的脉络,整合成富有思维含量的主问题,就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从而使文言文教学呈现“柳暗花明”的景象。
余映潮老师说:“主问题的设计是对阅读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一种创新。主问题角度既美好又切实可行,它在教学中表现出妙在这一问的新颖创意,每一个主问题都能覆盖诸多的细碎问题,它让学生无法立即说出是或否。”
主问题的设计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回归文本,在文本细读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看法,我想,要想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改变谈文言文而色变的现状,教师就要用好主问题,设计好主问题,这样,我们的课堂一定是你追我赶,氛围活跃,语文味儿十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