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互动”的活水,
“读”出名著的语文“味”
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语文是朦胧的美,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 是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联翩浮想……语文学习就是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 我深深地被她所震撼,不由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的确,语文教师就是带领莘莘学子在人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和卷帙浩繁的典籍文章中寻找美、发现美并传递美的使者,而只有带着充沛、饱满的情感上路,才能真正领略这些文字背后的极致的美。作为美的使者,我们肩负着带着作者的情感去走近学生,带着主人公的思想去走进学生,让学生与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欢呼、一起呐喊,从而完成读者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使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交融共建的的重任。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面对长期以来“功利语文” 使语文教学忽略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和语文教学僵化成枯燥无味的文字游戏的状态,许多学生逐渐游离于文质兼美并具有广博内涵的美文,对语文的美视而不见、少有兴趣。这是我们传承文明、播洒智慧火种的广大教师的悲哀和不幸,如何重新唤回学生们对文学的热爱、对美的孜孜追求呢?唯有痛定思痛后大胆地颠覆与革新,方能给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春天。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你将在自己的整个教育生涯中当一名教育者,而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在语文教育的园地里,语文教师应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用优美的充满激情的诵读让学生享受到语文沁人的芬芳,感受到语文真善美的无穷魅力。因此,我在下面几个方面做了一点小小的尝试,在此奉上,权作抛砖引玉之用吧!
一、用声音诠释美文佳作,引领学生泛舟书海
以往学生面对屈指可数的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是从头到尾朗读或阅读几遍,便弃置一旁,再无兴致了,加之这些课文都要被条分缕析,非要弄清楚什么线索、结构、写作方法、主旨中心等问题。带上这种强烈的功利性目的,课文读起来便味如嚼蜡,没有什么滋味了。于是,我便另辟蹊径,以“农村包围城市”这一策略,在每接一届新生的时候,便有意识地从课文以外文质兼美的文章入手,利用早读、课前、读报堂等时间为学生读书,日复一日、天天如此。由于对朗诵的热爱及大学时在校广播站作播音员的经历,使我对所读的素材都融入了饱满的激情,十分投入地用自己的声音诠释着美文佳作,表达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有时沉浸其中,竟不觉潸然落泪,而讲台下的学生们也早已是泪流满面,低头暗泣了。读书给学生听,不仅透过这些成功的文章范例,使学生感受到了知识天地的广阔,也使“如何感受生活,如何抒写生活”这些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元素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中渗入到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处。不需再空谈理论,也不必罗列各种条条框框了,一切都在抑扬顿挫的字里行间和那些或睿智深刻,或诙谐幽默的语言中悄然发生了变化。这样以来,学生不但爱听,也爱读了,并且审美分析与鉴赏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了,驾驭文字便能灵活自如了。每天这一二十分钟的读书时间,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水平,也在日积月累中丰富了教师的精神世界,促进了教师在知识层面上的进一步成长,一箭双雕。师生双赢。
二、引入“互动”与“体验”的活水,牢牢扣紧学生的心弦。
我强烈的感受到:只有将阅读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才能使之在阅读中寻找乐趣,体验出读书的幸福,才能使自己自由地随作者的感情波澜或悲或喜,或泣或歌,一切皆冷暖自知,这样,阅读中情感的交流或宣泄才会真正地萌发发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使教师适时地加以激情引导,使其能够在侃侃而谈中进行多元化的思考,并进一步地鼓励其养成“没有会意便欣然提笔”的学习习惯,不拘形式地及时扑捉思维的火花,这样便能够达到阅读教学“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最终目的,实现“阅读时读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与对话,是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融合”这一理想。基于此种考虑和愿望,我进行了培养学生阅读情感的探索和尝试。
学生们普遍患有“拒绝阅读症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我借助多媒体的手段,播放优秀的影视作品,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百万英镑》、《傲慢与偏见》、《简爱》等中外题材的精彩片断或全片,把学生们以前只闻名而不见面的名著作品引入课堂。直观可感的演员表演把学生们深深地吸引入文学殿堂中,在其意犹未尽之时,我不断地鼓励他们寻找原著,对照阅读,这样,学生们在先看影视片再读原著的方法引导下读起原著来。书中一个个鲜明任务形象的一举手一投足就给人了一种如见其面,如临其境之感,这样,学生们一改往日被老师苦口婆心劝说而学生却不为之所动的“要我读”现象,变为了如今异常积极活跃,自觉找书来读的“我要读”的喜人局面。
学生真正投入地阅读后,必然有一番自己独到的见解与体验,不吐不快。因此,这时我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交流表达的环境,如同引水入渠,学生便被自然而然纳入了一个整齐有序的轨道,可以畅快淋漓地宣泄内在的情感体验,交流自己的心得与感受了。因此开辟一条阅读的“绿色通道”,在专门的阅读欣赏课上,由他们自主选择喜爱的篇目,而不是越俎代庖,强行包办。这样,学生们或是阅读自己挑选的美文佳作一边“奇文共欣赏”,并且畅所欲言地品评其精妙之处;或是力透作品纸背,慷慨陈述自己的收益感想与思考困惑,以便达到“疑义相与析”的效果。对于学生的见解,我注重个体发展,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珍视学生的特殊感悟,抓准契机“授之以渔”,交给学生欣赏作品和辩证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这种结合实例的教法远比空洞说教更行之有效。
除此之外,我还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常常会出出现“读也匆匆,忘也匆匆”的现象,一切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脑中空空,什么痕迹也没留下。因此,我时常教育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并鼓励他们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地实现知识底蕴的积淀,长此以往,“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容量,拓展阅读视野。就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唯有热爱,方能让人产生难以割舍的喜爱之情。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们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产生深厚的情感呢?
有位学者说过:“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 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流。语文学习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 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更强调情感。而情真意切、发自肺腑的赏读则是架设在文本和读者心灵之间最有效的桥梁。
赏读是撩拨激情的琴弦,她拨动了学生遐想的音符,她拨动了语文诱人的美丽…… 当我们把语文当作美来教学的时候,当我们用丰富的情感来解读和体会语文的美妙时,在字字饱蘸深情的赏读时,留一点空白,让学生自己在默默阅读、静静思索中去触摸真情,去感受情深,这份情才真,这份情才纯,才会久远地在学生心中激荡。
我们努力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近优秀的心灵,让自己的情感与伟大的情感发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融会交汇,灵魂对灵魂的告白,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
我们努力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王国,去朗读、品读、诵读、研读;读出真,读出善,读出美。通过读,去发现,去欣赏,去探究,去创造……语文课之本色——读,唯有读可以铸造语文万紫千红的春天!让我们以声音和情感为载体,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世界,在美妙的文字和动听的声音中追逐七彩的人生梦想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拥有了“唯有源头活水来”的鲜活生命后的语文课堂,一定会成为师生们共同的心灵和情感家园的!希望这一时刻快些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