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的意象
南席二中何迎科发起了2019-11-04
1
回复
11
浏览

送别诗中的意象

琴棋书画风雅之物。所谓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诗歌就是借助这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它是诗人情思的寄托和具体外化。自古以来流传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或是抒写对大好河山的热爱,或是抒写对人生的感悟等等,而诗中情感无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情态的描摹和场景的刻划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在诗歌中选取恰当的意象往往给诗带来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1、杨花

杨花在暮春飘飞,居无定所,常蕴含飘零之感,渲染离别气氛。李白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郑谷的“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淮上与友人别》)苏轼的点晴之笔“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些都是以杨花作为意象,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情趣倍生。

2、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柳丝的“丝”与“思”谐音。古人送别之时,常常折柳相赠,借以表达难舍难分的深情。李白《忆秦娥》中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后来还有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3、长亭

古代路旁常置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中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唐郑谷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莺莺的唱词“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等。都因长亭而顿生别愁离恨。

4、鸿雁

鸿雁每年有迁徙的习性,每到深秋季节,鸿雁即南飞越冬,其声哀切,常引起诗人感伤之情。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已经勾画出萧杀的阴冷的意境;而莺莺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则是情景交融,唱出离别之际的千古绝唱。

5、酒

酒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出现较多的意象,离别之宴,焉能无酒?将酒与离别联系起来的诗句不胜枚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元王实甫《西厢记》)“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

6、草

草,在古代送别诗中也往往是诗人爱不释手的意象。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特别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借用春草这一意象,推出了全篇情景交融的妙境。春草一望无际,像离恨之绵绵悠长; 春草之细碎浓密,像离恨之盘曲郁结;春草随处而生,像离恨之浩渺无垠。

7、南浦

浦的本义是水边,屈原《九歌﹒河泊》中有诗句“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自此以后,南浦成为别离之地的代名词,而非实指某地。另有“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唐白居易《南浦别》)。

8、流水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中,流水常常和绵绵愁思连在一起。李白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和“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送友人》)。将水写的富有人情味,对诗人意真情痴,恋恋不舍,万里相送。

9、月亮

古诗中的月亮常用以表达相思,但有时也借以抒写离别。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将离人的无限愁怀与江中朦胧苍茫的月光相融合,描绘出惨淡的意境。“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明月引为可托付心事的挚友,替自己给友人送别。人们熟知的“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村头……”这一唱三叹,凄清忧伤的送别意境也自然得益于明月这一意象。

琴棋书画诗酒花,中国是诗的国度,送别诗也何止百千,意象当然不只这些,其丰富的意象有待我们以后去寻觅开掘。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