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
郭玉倩发起了2019-12-08
0
回复
17
浏览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默写,巩固基础知识

2.比较分析,探究精神内涵

3.仿真演练,把握中招考向

二、课前热身,背诵默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吾德(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谈笑有(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之劳形。南阳诸葛(   ),西(   )子云亭。孔子云:何(   )之有?

  • 基础过关

(一)明晰中招考点

1)河南中招文言文阅读三大题型

   1.加点字词意辨析  2.重点句子翻译   3.简答(分析理解)

(2)基础知识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4、通假字

(二)重点实词、虚词、句子过关检测

1)一词多义

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花之君子者也

2)古今异义

谈笑有鸿儒

惟吾德馨

无案牍之劳形

3)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             

②有龙则灵             

③苔痕上阶绿           

④无丝竹之乱耳         

⑤无案牍之劳形         

4)重点句子翻译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三) 翻译方法总结: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四)重点句子翻译

1)直接型默写

1.斯是陋室,                 。

2.苔痕上阶绿,                

3.                 ,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                

5.孔子云:             ?                                 

2)主题型默写

6.刘禹锡《陋室铭》一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7.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                      ”描写居住环境的清幽。

8.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现交往之人博学高雅的句子:

9.刘禹锡在《陋室铭》一文中,写陋室主人日常生活高雅脱俗的句子是:

五)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说明陋室不陋,体现了作者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思想,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情感内涵探究 

一)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陋室铭》和《爱莲说》都是托物言志的文章。

  《陋室铭》借陋室以言志,表明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保持高洁傲岸的君子节操和安贫乐道、闲适淡泊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明自己希望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保持高洁清白的节操,也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

三)《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短文有何相似之处?

提示:可以从语言特点,主要内容,精神内涵等赏析

(1)在语言风格上,都是骈散结合,句式错落有致,音韵和谐。

(2)两篇文章都对所描写的事物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绘。《陋室铭》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情趣等方面由表及里地刻画“陋室”主人的情操;《爱莲说》则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角度来赞美君子的品格。

(3)在思想内容上,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陋室铭》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爱莲说》表现了作者在污浊的世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四)背景资料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即兴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房子中。刘禹锡又提笔写了一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五)刘禹锡们、周敦颐们潇潇洒洒的诗意高歌

五、直击中考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山不在高,有仙……何陋之有?

(二)昔有一少年,家贫甚,伐薪自食,夜则映月读书。邻村有富者,衣锦食肉,恒炫于众。一日富者出猎,左右持弓,鹰犬罗后,途与少年遇。富者曰:“尔贫如此,尚不及吾之鹰犬。”少年不应.富者复曰:“尔随我后,与鹰犬同逐狐兔,先得者赏尔”少年曰:“吾虽家徒壁立,然志存高远,非若等鼠类可比!”左右欲殴之,少年张目斥之:“尔辈亦鹰犬也!”不顾而去。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B.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C.无丝竹之乱耳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D.无案牍之劳形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语段(一)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开篇有何作用?(3分)

答案:运用类比,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暗示“陋室不陋”,自然引出文章主旨,表明主人德行美好。

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两个主人公的共同特点。(4分)

:①居室简陋②不贪图荣华富贵③重视修身养性之德④不与世同流合污,有着高雅绝俗德襟怀。

六、简答题(对比阅读)复习要点:

·对课文整体的把握

·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

·对人物情感、观点、写作意图的感知

·对文章写作手法的把握

·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七、小结

抓住实词、虚词含义

抓住重点句子的翻译

抓住开头结尾重要句子的作用

抓住托物言志中寄托的高洁志趣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