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鲁迅曾说过,“教育是要立人”。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者教师来说,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礼记.大学》有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是为人行事,首先要做到察德修身。《左传》中有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古人早已把立德有德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在建功立业、著书立说之上。道德无论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都具有最基本的意义,而新时代教育,更当以育为本,以德为先。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推进我国教育走向现代化、建设文化强国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为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指明了方向。教师要通过德育教育的有力阵地,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避免德育目标的偏离和方向性的偏差,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中,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责任担当。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是推进社会文明和谐的主要途径,没有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就无法真生实现社会和谐。学校、社会、家庭,在教育中三足鼎立,缺一不可,而学校教育是教育实施的主渠道。青少年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最长,从幼儿园的启蒙教育到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成长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师要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教师要不断拓宽思路,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课程、文化、活动等形式,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学生能正确的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立德树人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进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但在受教育群体中也不乏有高分低能、高智商低素养者。或不遵守规则,扰乱公共秩序,或心理承受能力弱,动辄轻生,甚至有从事高智商犯罪者,危害社会及国家安全等等。这都是在教育中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育人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立德树人,在信息发达、文化多元的今天,结合时代发展,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丰富德育载体,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努力提高德育工作效果。强化知行合一,在培养学生扎实科学文化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增强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发展,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赢了教育,就是赢了未来。因此,教师要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积极进取,敢于担当,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