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视社会舆论引导,渗透科学幼教理念
2010年春晚,《百家姓》女孩王仙妮一背成名,一夜之间,“神童”风靡全国。然而,这一节目却在教育界引起了巨大争议,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是否值得推崇?让儿童背百家姓有何意义?这是不是又回到了对于我们曾大力批判的填鸭式教育的推崇?虽然王仙妮的老师李振泉一再坚持认为“学龄前儿童是形象记忆的高峰期,通过说故事等寓教于乐的方法,能更好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对提高其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不可否认,媒体在此类事件中,并没有担任一个足够客观的角色,对“天才”儿童的鼓吹和推崇,无疑会掀起家长对神童训练方式的盲目追逐,孩子成为家长虚荣心得到满足的工具,本身就是错误和偏激的价值导向,媒体对“小学化”危害的宣传同时伴随着 对“神童”的推崇,无疑不利于相关禁止“小学化”方针 政策的推行。
2.小学与幼儿园双向对接,规范小学招生程序
真正抓好幼小衔接有利于“小学化”问题的化解,要解决幼小衔接问题,应该制定政策以实现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而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向小学靠拢。 我们把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园的一个方向,但对小学却没有更多的要求,这一点颇为不合理,单纯对幼儿园进行知识的禁止没有意义,小学的标准不降低,幼儿园无法提供拼音、识字、算数等知识,转而寻找社会上的兴趣班和学前班会成为望子成龙家长们热衷的选择。因此,当前应对“小学化”的当务之急就是政府制定充分的幼小衔接制度,小学招生部门应依法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规范小学招生程序,坚决取缔围绕小学招生开展的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选拔性考试,铲除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土壤,同时,小学低年级应加强与幼儿园的衔接,实施“零起点”教育,即将刚入学儿童视为未接受知识教育的学生,严格地从最基本的认知环节开始教育学生。
3.严管幼儿辅导市场,构建幼儿教育质量监督体系
随着整治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力度的增加,公办园的“小学化”基本解决,“使用小学教材和不规范的教辅用书以及进行拼音、写字、奥数、珠脑心算教学等现象基本杜绝”,但社会上以“幼小衔接”为由头的岀现各类“学前班”也在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成为幼儿园的替代品,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习“小学化”的一些知识,反而在大班或中班开始让孩子转园,入学前班学习或寻找民办园,造成公办园的“反淘汰”现象。
4.怎么教大于教什么,探索游戏性知识课程
长期以来,人们对幼儿园“小学化”问题的讨论,忽略了“怎么教”这一重要的问题,其实在“需不需要教”、“教什么”和“怎么教”三个问题中“怎么教” 才是最应该探讨的、最实际的问题,在幼儿园中“怎么教”制约着其他两个问题的解决。只要教法得当,在游戏和活动中教学,以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与其把儿童从公办幼儿园推向学前班和各类兴趣班,不如适度开放幼儿园教育内容禁区,探索新的知识结合途径,开发游戏性课程。幼儿教师的素质在幼儿园“小学化”问题的治理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能否树立“幼儿园以游戏为主”的理念,及其能否将知识转换为游戏性知识对幼儿园“小学化”的治理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在治理“小学化”问题时,理应提升教师的素质,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