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 让教师以团队的名义共同成长
4110820031530001发起了2019-04-16
0
回复
24
浏览

工作室 让教师以团队的名义共同成长

赵相文  赵相文信息技术工作室

(2019年3月14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赵相文信息技术工作室以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提升为研究主题、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为研讨方向。过去一年中,在王主任的指导下,坚持做研究,认真做事情,仅此而已,谈不上成绩与经验。今天的汇报也只是对既往工作的总结与思考。

教体局成立工作室的初衷是:发挥名师(先行者)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实现资源共享、智慧共成,培养一批师德高尚、造诣深厚、业务精湛的教师,让教师共同成长。

一、我们的实践

1、不忘初心,结合这一初衷,我们努力把工作室建成 “民”师工作室。

“民”是平民百姓的民。工作室成员来自一线基层,研究问题源于一线教学,研究成果也应服务一线老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提升要面向全体老师,尤其是农村老师、贫困区的老师。

基于这一设想。2018年8月25日开始至12月30日截止,工作室开展了“信息化教学与学生评价线上训练营”活动,每月一期,每期七天。凡是坚持7天学习,又通过考试的老师,可以获得50份优质精美的互动教学课件、希沃白板5一年期注册码和由工作室颁发的电子结营证书、学霸证书。

5期训练营共有来自内蒙、河北、山西、重庆、湖北、江西等省及河南多地市的教师803人参与,417人获得了以上奖励。

也十分感谢教师发展中心王菊芬主任,师训股王树枝主任、魏占福副主任参与其中,给予指导和支持。

“脱贫路上不能落下一名群众。”

“信息化教学的途中不能丢下一位老师。”

18年,工作室的小绘、洪涛、春宝、海亮、刘莹等老师先后到和尚桥、石固、董村、老城、南席等乡镇贫困村及贫困县南阳桐柏开展“送教送培”活动,为近千人开展了“课程改革下的信息化教学与学生评价”、“微课的制作与分享”、“课件的优化与授课技巧提升”等专题培训。

2教育要面向未来,就要明确未来教育的趋势,把工作室建成“明”师工作室。

2018年教育部先后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等教育信息化系列文件。2019年伊始又发布了《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中共中央、国务院两办发布了《中国教育信息化2035》与《实施方案》,将教育信息化上升到国家战略。

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要“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和师生信息化素养”。

这些文件指明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工作室的研究方向。

继承以往的“传统”,先后于2018年4月、2019年1月组织承办了长葛市贫困村中小学电教主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比赛。两次比赛参赛教师231人,其中来自贫困中小学教师132人。

2018年11月,组织、培训、带动一批老师(22人)参加了由中央电教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和希沃共同举办的“希沃名师杯”新媒体新技术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共有18位老师获奖。还有100多人(次)在省市融合课等比赛中获奖。一批批老师正成为信息化教学路上的先行者。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我们希望这些老师成为信息化教学的燎原之火,也希望培训和比赛不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对老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对学习热情的点燃。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非常火爆,人们感到震撼的同时,也在思考:未来,孩子最大的机会在哪里?——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

2018年12月9日,江苏省南京市宁教中[2018]13号文件确定人工智能列入中考,同年浙江省高考新方案将信息技术(含编程)纳入高考项目;山东省在六年级课本中加入了Python相关内容。

2018年秋郑州二中高一两个班共100人开始学习人工智能。2019年1月10日河南人民出版社《人工智能实验教材》出版发行,河南有望全学段开设人工智能课程。

“老师不活在未来,未来的孩子就会活在过去。”

为此,我和洪涛老师分别选择了机器人教育、无人机两个研究主题。2018年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机器人大赛,先后获得许昌市第3名,河南省三等奖,中国赛区三等奖,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移动机器人比赛少儿组第3名,这是长葛学生在教育机器人世锦赛上首次获奖,我也被评为最佳裁判员。

3工作室的研究水平要想整体提升,须有不同声音,百家争鸣才有智慧的火花闪现,要把工作室建成“鸣”师工作室

过去的一年中,为了工作室的提升,每一位成员都在不断挥洒着汗水,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龚雄飞院长“学本教学”培训推进会上您会看到海亮、洪涛、广华老师忙碌的身影;微信公众号里每一篇文章、每一段视频、每一幅插图都凝结着的小绘、洪涛、华莹老师的汗水。

当新乡、周口、平顶山、洛阳等地教育局领导来工作室观摩交流的时候,您会看到整个团队的协作与默契。

许昌市2019年教育工作会经验分享的文集里的那篇“应用驱动,融合创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与思考”有着团队每个成员的思考与智慧。

二、我们的不足

1、学科专业理论储备不足。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度并不以技术的多寡为标准;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成败,也不以工具的多少来衡量。而是以教学效果为准则,以遵循教育规律为核心。这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实现融合需要研读课程标准,需要探讨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我们需要学习。

2、信息技术培训的课程未形成体系。尽管进行两年多的线上、线下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推广培训,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培训课程体系,缺少学科融合精品课。

3、工作室文化氛围单调。走进工作室尽管宽敞明亮,设备比较高端,但给人的印象就是培训场所,而非学术研讨之地。

4、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形式低端。“当下的教育应以当下的形式发生,当下的学生要用当下的形式教育。”线上训练营的形式尽管成本低,涉及面广,学习时间灵活。但对于课程的选择自主性不强,不能让更多优秀的老师的精品课程分享给更多的老师。

三、我们的打算

1、研读新课标。向各位学科工作室老师学习,静心研读新课标,积极探索借助信息技术促进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落地的作用及途径。

2、走出去观世界。视界决定境界。争取多走出去向其他名师学习,学习“学本教学”的经验,加大推广的力度,覆盖的广度;学习工作室文化建设,丰富文化研讨氛围;继续助力教育扶贫。

3、请进来指导。在没有条件走出去的时候,努力把专家请到“家”。“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分后的第一天,是我们与希沃教育研究院高级讲师、华东师大在职研究生孟丹约定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研讨交流的时间。

4、培训新探索。正在与希沃沟通教育信息化培训平台的合作,已形成初步方案,在希沃学院开辟专区,用于导入教师培训课程,编排课表,在线考核。

信息化教学任重道远,我们愿做先行者!也坚信与老师们共同成长的路上,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关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

 

感谢各位,我的汇报环节到此结束。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