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让教育回归本真”之心
杨全超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者眼中要有人,心中要有人。教育是人学,是人的教育。教育中珍贵的是人,是人对人的深刻影响。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掌握、认知的堆积、分数的获得。
一,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多读书,并让学生喜欢阅读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品位完全取决于他读不读书,读了多少书,都读了什么书,读书可以决定一个人气质和面貌。”《曾国藩家书》中有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变化气质。”正如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所说:“一个人一辈子要读过一部大书。读过大书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气象。”因为以书为凭,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书作媒,可以穿越古今,知晓天下。读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源泉,也是滋养人们美好心灵的必由之路。读书是有境界和品位的。有境界,则自成高格。阅读不一定能改变一个人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品位和气质。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其言却让别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读书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具有一定意义。一个认真阅读过孔子、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的人,其素质肯定差不到哪里去,也一定会对学习和研究产生兴趣。
“一个人能够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那将是不一样的生命状态,不一样的人生风采”!庄之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特别阅读一些教育专著,会让我们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管理行为是否科学,读书是会让我们及时发觉自己存在的问题,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了,如何改进。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不喜欢阅读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差生。学生只有在不断的阅读中和遥远时空的人进行不断的精神交流,而交流的结果使学生具有了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这样就必然具有了丰富的创造力。那怕是阅读中的一张画或一首诗都能使学生获得一种使命感。
二,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教育最本质的东西,是爱。”
“教育是有生命的,教育的生命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爱心的传递。”
“优秀教师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爱学生,一个对学生没有爱的教师,绝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因为,在教育的过程中,爱是需要教师去传播的。教师,首先不应是看他的学历,而应要看他是否真正喜欢教育,喜欢孩子。同时必须指出的是,教师的爱是渗透在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细节中的。可是在现实中,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他们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少数学生,冷落、打击大多数学生。这样一来,许多所谓的“差生”就是在这种冷落、歧视中形成的。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学生的一切放在心上”,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
“歧视差生就是种植仇恨”、“学渣”孩子更有自己的春天、劳动教育是最好的生活教育教育、教育更应该淡化分数至上观,等等,这些都是“常识”,而现实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忘记和忽视了“常识”。教育其实不复杂,是人为地弄复杂了,犹如人在成长中会循序渐进地掌握衣食住行的本领,但偏有人要孩子一岁自己穿衣、二岁学会烧菜、三岁整理住房、四岁能跑800米,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便生出种种的奇思妙想,于是教育离本真和朴素越来越远。而真正的教育“要做到为孩子一辈子着想,为孩子一生负责,教育者就应该远离浮躁与功利;就应该具有长远意识和责任意识;就应该坚守教育良知和使命;就应该真正将孩子看作一个人——一个正常人,一个今后将面临漫漫人生路的人;就应该用‘会生活’、‘会担当’与‘会做人’取代‘会做题’、‘会考试’与‘会竞争’。
“好的教育,不是仅教人谋智,而是教人谋道;不是仅教人生硬的知识,而是教人是非判断和价值取舍,帮助人们建立一个丰盈的世界。
三、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教育是事业不是职业”
阆中市教育局长任勇说过“职业是什么,职业的本质是交换,我付出劳动,你给我报酬和利益;事业不是交换,事业是超越交换的。职业的动机是生存,是养家糊口;而事业是为了自身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它是一种更高层面的东西。”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其职业认同、敬业精神是分不开的。
关于职业与事业之区别,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在《怎样办好今天的中学教育》的演讲中也有一段很好的阐述:“职业是一种谋生的途径,事业是一种人生的追求;职业有八小时之内和八小时之外、工作日和节假日之分,而事业往往是‘全天候’的、全身心的;职业一般只需要物质和技术,而事业更需要理想、精神和情感。职业是事业的基础,事业是职业的升华。”无疑,比之其他职业,教师职业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将教育当作事业,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教育工作者的第一门必修课,也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所在。
由此可见,事业与职业虽一字之差,所折射的态度和精神境界却截然不同。
在我们很多教师教书过程中,确实是把教育当成职业来对待,这种态度必然会影响教育的成果,如果能把教育当作事业来经营,那么必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当作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来对待,而由此取得的效果肯定不一样。教学是艺术而不是单纯的方法。其实早就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既不定,那也就说明在教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不断探索、交流来获取知识。作为艺术,它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如果只是单纯的方法,那会使得教学呆板。提倡心灵的沟通,而不单单是我说你听。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必须通过沟通来获取,让自己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教育不光是知识的获取,更多的是人格的影响,心灵的交融。教育需要不急不躁从容不迫。
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教育回归本真”之心,教育没有分数不行,但教育只有分数更不行,只有分数无法面对明天;教育不是人人上大学,教育也不是人人考清华北大,教育是植入骨髓的高贵,,教育是对社会乃至人类的关怀,教育不是让人成为人上人,而是让人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健康身体的正常人;教育需要捍卫常识,需要返璞归真,不需要标新立异;教育应该无声润物丝丝浸润春风化雨,不应该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教育应该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让每个个体生命精彩绽放。
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