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素心来修炼,视教书为事业
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 侯伟红
2018年12月2日至12月8日,我有幸赴浙江金华参加许昌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培训。纵观众多名师的成功经历以及我个人的成长轨迹,我认为,一个教师,只有用素心来修炼,视教书为事业,才能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过得更充实,活得更快乐。
一.金华学习之路
12月3日,杨光伟主持开班典礼;阮高峰做报告,《智慧教育时代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闫学做《好教师的五个特质》;12月4日林一钢做《教育科研方法:课题设计》报告;俞正强做《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阶段》报告;12月5日周生民《周生民名师工作室建设情况》报告;12月6日蒋金崇做《蒋金崇名师工作室建设情况汇报》报告一场场的报告,专业性强,知识量大,那以生为本的课堂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名师成就的途径
专家的眼里,名师特指那些“具有先进、独到的教育思想,突出的教学业绩和丰硕的教育科研成果,且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育教学专家。”;在普通人眼里,名师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尊重的教师,是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创造力最强的教师。”这是多么难以达到的“名师标准”啊!名师是学者眼中的优秀教师,一流的专业技能,一流的责任心,一流的研究意识,一流的上进心;是四有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是学生眼中的敬业负责,风趣幽默;专业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
我认为名师成长要1心怀热爱,师者情怀;2博览群书,读写结合。3不懈教研,大胆教改。4磨练课堂,实践出真知。5借重科技,与时俱进。
1心怀热爱,师者情怀。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事业——事业不同于职业,她要求我们为之付出毕生心血而不悔;关爱自己的学生——爱学生不同于爱孩子,他需要我们悉心呵护而不求回报;笃爱自己的名声——此名声不同于为争名利而发之声,它激励我们为人师表而纯净如鉴。偏离了爱的航道,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我从不只将“爱”字挂在嘴上,而是体现在每一节精心准备的课堂上和每一次与学生推心置腹的交谈里。
名师专业素养的成长可以看作一种职业修炼,但这不是修炼的内核意思,应该指向更高的层面,指向一种由内而外产生的专注与平和的力量,一种永不停息的自我跃升,一种不待扬鞭的勇猛精进。如果说教书育人,呈现了一个服务者和奉献者的形象,我想说这还远远不够。中国传统智慧中有一个词语,叫“立己达人”。传统与现代智慧启发我们:没有一个让自己感到满意和愉悦的自己,如何去心平气和地关爱我们的学生;没有一个“站立”的自己,如何去培养一个“站立”的学生。
的确,教师的职业很容易让自己的热情与才华在平凡辛劳的工作中消耗折旧,除了教育本身,我们面对来自社会、家长等的压力很大很大。我也经常有困惑,有压力,甚至有恐惧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我在想,有了教师操守“岸”的约束,人生的“水”才会优美地流成河。但,谁让我们选择了教师呢?就努力立己、达人、再立己、再达人吧。其过程,在立己达人的螺旋上升中,完成自己和他人的人生梦想。
吴非说过:“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即使什么都看透了,也不放弃理想。”我会心怀仁爱,存师者情怀,排除万难,砥砺前行。
2.博览群书,读写结合。
一个专业化的教师,他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应当比教材所要教的知识丰富、深厚得多。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全面透彻地理解教材、分析教材、设计教法;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才有可能机动灵活地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读书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知识开始是一桶水,接着要变成自来水、常流水,最后要教学生学会自己找水。”不读书的生命犹如一小塘池水,虽然最初也算是清澈可鉴,但由于缺少了活水,这一池水逐渐沦为死水,水草乱长,杂物漂浮,继而泛出臭味,人们只能掩鼻而过。不读书的生命,会走向局促、狭窄、浅薄,固守于经验形成的圈套而不可自拔,精神开始萎顿,灵魂也变得鬼鬼祟祟,整个人望之令人生厌。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这就需要我们成为精神上气象万千的人,不蝇营于小利,不短视于眼前,而读书就是最好的修炼方式。阅读教学专著,扎实理论基础,提升个人专业素养。
除了不断的读书,还要不断得写心得体会。我“被迫”看了给我们定的《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优秀教师的十大标准》、《如何更好地教学》、《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书籍,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更多的理论知识,教学技巧,也让我明白了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条途径。在学习过程中,虽然我有了一些进步,但发现了自己更多的不足。我不会漠视自己的缺点,“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习惯”将成为我的目标,只有成为学习型的老师,才能够不断超越自我,让自己的工作更扎实,更高效,让自己更快的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不停地写作。这里的“写作”实际上是搜集积累自己的教育矿藏的过程,也是总结提炼自己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过程。和有些教师仅仅是应付职称评定的“写作”不同,反思型教师的写作同样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日常性”,把写作当作自己的需要并养成习惯,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教育心得,而不是到期末为了应付校长才写一篇总结;第二是“叙事性”,就是写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不必煞费苦心地“构建”什么理论框架,也不借时髦的“理论”和晦涩的名词来进行学术包装,就让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着鲜活的气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3不懈教研,大胆教改
做名师,不能只埋头苦干,更要学习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才会事半功倍;还要及时了解国内外教改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作为一个教师,要想站在教改的前列,没有理论思维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参加教科研可以说是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师不但是研究者,也是实践者。因此,教师参加教科研不同于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应该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教师的科研选题应该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出发,以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为主,经验提炼、有价值的实验报告、有创意和效果好的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等等。至于发表论文,那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是教师参加教科研的最终目的。但是,写论文是教师提高自己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朱永新教授曾经说,“一个理想的教师,它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老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体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才能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 “自找麻烦”就是不断反思自我,挑战自我。挑战自我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教育科研,也是教师的发展之本。
“创新”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是把前所未有的东西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普通教师的创新,更多地是落在“新”上。人有我无的,对我来说就是新的,可以拿来实践;原来已有的,也不适合现状,可以拿来改进;同行优秀的成果,适合自己的,可以拿来利用。老师要用一双慧眼看教育,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再通过教科研的手段解决问题。其实,这就是教科研的真谛:不贪图大课题,而追求大智慧;站在前沿,面向实际,解决教学中的小问题。我们应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新课改给了我们自由演绎的舞台,舒展灵动激扬生命的空间,在这里我们可以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一起探索成长。新课改不仅是教材的开放,更是教学方式的更新,教学过程也被不断地丰富和生成着,我们让“创新的思想”成为我们的“教学习惯”,站在改革的风口浪尖上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4磨练课堂,实践出真知
研读名师,要去研究他们的课堂教学。名师的课堂集中体现了他们的教学理念、教育智慧,研读名师的课堂是提升自己课堂教学水平的快捷通道。上公开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
余文森教授的好课标准:1有思想的课:教师对教学内容有自己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独特的思路和设计;2有智慧的课:亲切自然,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序渐进,触类旁通;3有文化的课: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而要打造这样的课堂必须不断学习,认真研究,要发挥团队优势,团队建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无法通过个人力量去解决、去消除的难题和困惑。这时,我们可以到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的著作中去请教大师名家,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名师,比如魏书生、李镇西、王金战、薛法根等,他们的教学经验、教育成就和人生感悟为我们搭建了快速成长的阶梯。经常听一听他们的报告,读一读他们的论著,浏览一下他们的博文,无疑会让我们提升得更快,攀登的更高。
而要打造这样的课堂必须不断学习,认真研究,更要敢于自我折腾。
曾两度担任联想集团总裁的柳传志说过得一句名言:“折腾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被誉为“红色管理”第一人的张建华教授,在其主编的《骨干是折腾出来的》一书中,也明确提出了“人才是‘折腾’出来的”的观点。在他们看来,优秀的人才是需要“折腾”的;只有经得起“折腾”的人,才最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优秀人才。他们眼里的“折腾”,其实质就是锻炼和磨炼。如同一只幼蛹不经历痛苦万分的破茧过程就不可能成为美丽的蝴蝶一样,一个人如果不经历必要的磨难,他就很脆弱,没有能力抵抗人生的风风雨雨,他也不可能顺利地成长、壮大和成熟起来。
在我看来,教师成长亦是同样的道理。作为一种学习机制,“折腾”可以迫使一个教师在不变的环境、固定的岗位和重复的工作中始终能够保持活力和激情,始终保持学习、创造的心态,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和资源,自觉或不自觉地、不间断地完善自己从事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各种素质,不断突破自我心智模式和常规工作思维,快速进行优势积累。
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折腾”可以让一些眼高手低的教师,尽快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使他们看问题、做事情更接近现实,像少林寺和尚学真功夫始于“扫地、提水、劈柴”那样,脚踏实地地学习和工作。
5借重科技,与时俱进
现在社会正步入一个高度依赖智能技术的时代。教学在变迁,在教学改进时必须借重先进信息技术,让课堂鲜活起来;要认真做好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学习软件使用技术;更要处理好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尽可能锦上添花,而不是削足适履。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技术总是短期内被高估,长期来看被低估;我们在用过去的观念教现在的孩子体会未来的东西,因此必须更新观念,借重信息技术,跟上时代。
三启示与反思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Posner)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只有看清自己,接纳自己,才能重塑自己。“要当一流的老师,就要当一流的学生”。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只有经常反思,加强研究,才能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充足的养料,才能够具有持久的成长动力。反思可以让我们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反思可以让我们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反思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快乐的源泉,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会使我们感到温馨,对学生富有感情,使自己品尝幸福。通过反思学习行为,反思教学活动,反思自身人格,可以使我们摆脱匠气,增长悟性,使我们的教学常教常新。
任何一个成才者的道路都是自己开辟出来的,都是充分个性化的。成才的起点是从实际出发,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工作实际,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只有真正发现了自己,才开始走上了成功之路。
程红兵认为,教师的思想力应该从课堂教学中的反思中来,从课程改革中的建设中来,反思意识和批判能力是一种理性智慧,通过反思与批判,教师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评价,进行有效的调节,能对他人(包括师傅)的观点有选择地借鉴并最终形成教师个人化的、独特的、带有新质特点的教育观念。通过反思意识和批判能力的发展,教师的自主能力逐渐得到增强,最终才能突破自我。当然,教师教育实践智慧是极具教师个体色彩的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真理性的直觉判断,而教师的教育哲学观念是个人化的教育理解和认识,这两方面都与教师个人在实际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的教育体验密切关联。因此,教师只有立足校本,扎根教育教学,真正做到“在场”,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理性认识,产生教育的智慧,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教育的理解和体验,最终形成个人化的教育哲学观,创造出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与特点。影响教师成长的最大障碍不是他人或环境,而是自己的惰性、满足、自我原谅和自我开脱,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的轻浮。所以说,一个人变“钝”最快的是脑,变“老”最快的是心。
总之要保持“职业青春”不老,我们得不断调动、维护、充实和更新自己成长的“动力源”,有了成长的内动力,任何障碍都无法阻止我们前进;我们得终身学习,不断进步。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实践学习,不祈求一步登天,只希望每天进步;我们得立足提升,永不停滞。教师职业美的极致在于: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在完善自己的人格,永远在为战胜自己的懈怠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