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模型思想:所谓理想模型思想就是把要研究的问题,在抓住要点的基础上进行简化、抽象,建立理想化的模型,用模型去代替客观原型,从表面看它有些失真,但是它可以更具体、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同时物理模型可以使抽象的理论更加形象化,便于研究问题.
- 极限思想:通过求出某物理量的极值,进而以此作为依据解出与之相关的问题的思想.
- 微元思想:就是把研究对象分为无限多个无限小的部分,去除有代表性的极小的一部分进行分析处理,再从局部到全体综合起来加以考虑的科学思维.
- 等效思想:从效果等同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一种科学思想.等效的思想在物理学中应用很广,比如重心、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
- 建模思想: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将研究对象本质的、具有共性的东西科学抽象出来而建立物理模型的思想.
- 化曲为直思想:在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另一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其对应的图像为曲线,不便于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探究该物理量与另一个物理量的倒数关系,将它们对应的图像转化为直线,就很容易判断出对应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如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定量关系时,转化为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倒数之间的关系.
- 图像法:根据题目要求作出对应物理量的图像,然后根据所作的图像作出判断的解题方法,应用图像时往往要看图像的斜率、截距、面积、交点等.
- 公式法:据题目的要求,利用课本上或参考书现成的计算公式,找出适合本题的计算公式,并直接带入计算.
- 逆向思维法:从所求的目标开始,逐步反向分析,即为了计算出所求的物理量,看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若所需要知道的物理量仍未知,可再看要计算出这个物理量还需要其他哪些物理量.就这样逆向分析下去,一直推到解答出需求的物理量.
- 平均速度法:平均速度法是依据平均速度公式直接或间接解题的方法.
- 整体法:整体法是指对物理问题中的整个系统或整个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把相互联系的多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
- 分段法:对于一些多过程的物理问题,通常可以采用分段处理的方法.如竖直上抛运动,通常可以分成上升阶段(a=-g、vt=0)和下降阶段(自由落体运动)来处理.
- 比例法:利用物理学公式及已知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得到待求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方法.
- 逐差法:就是把测量数据中的因变量进行逐项相减或按顺序分为两组进行对应项相减,然后将所得差值作为因变量的多次测量值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
- 图示法:通过画出草图来使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更直观,形象和简捷,使解题简便的方法.
- 假设法:假设法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在使用本方法解答物理问题时,通常依据题意先作某个假设,然后在此假设的基础上运用物理定律、定理、特点、条件等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 二力平衡法:运用二力平衡原理进行分析的方法.
- 隔离法:把所研究对象从整体中隔离出来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的方法称为隔离法.可以把整个物体隔离成几个部分来处理,还可以对同一个物体,同一过程中不同物理量的变化分别进行处理.采用隔离法能排除与研究对象无关的因素,从而进行有效的处理.如果要计算物体系内部不同部分间的作用力,就必须要采取隔离体来研究.
- 图解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画出不同状况下的力的矢量图(画在同一图中),然后根据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变化判断各个力的变化情况.
- 解析法:对研究对象的任一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求出应变参量与自变参量的一般函数式,然后根据自变参量的变化确定应变参量的变化.
- 作图法:根据题意作出物理量关系的示意图,使物理量之间原本抽象的关系变得直观、清晰,便于理解分析,有助于问题的顺利解决.
- 计算法:处理某些物理问题时,可以根据物理情景列出数学表达式,即通过数学方法计算结果.
- 正交分解法:物体受多个力的作用时,通常把这些力沿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分解,即为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坐标的建立原则是使尽可能多的力分布在坐标轴上.
- 控制变量法:当研究某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先使一个因素变化而控制其余因素不变,从而逐一探究出此物理量与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 知识关联记忆法:在选择实验器材时,可以通过回顾该实验的实验原理及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器材,从而确定实验器材,即采用知识关联的方法来记忆所需实验器材.
- 近似处理法: 对某些物理量的数量级进行大致推算或精确度要求不太高的近似处理方法.
- 量纲分析法: 在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统一成国际单位制单位后,只要公式使用正确,计算结果必定是用国际单位制来表示.即可以用量纲分析法来检验公式正误.
- 动力学的方法:在动力学问题中,如果知道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测出物体的质量,也就是说可以用“动力学的方法”来测定物体的质量.
- 瞻前顾后法:瞻前顾后法指的是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瞬时问题时,既要分析变化前的受力,又要分析变化瞬间的受力,从而确定加速度.
- 合成法: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产生加速度时,合力的方向就是加速度的方向,解题时应用平行四边形将这两个力合成,然后运用几何知识求合力.
- 程序法:按照物理过程或状态的先后顺序、针对题目给出的物理情景,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逐个分析的解题方法.
- 巧用参考系:由于运动具有相对性,在不同的参考系中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往往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系,从而可以方便简洁地解决问题.
- 巧用推论解题:在处理一些物理问题时,可以巧妙的引用一些已有的推论解题,从而简化解题步骤。
- 函数法: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数学函数求解相关的物理量的方法,常用于求极值的问题。
- 相对运动法:“ 相对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对于相对运动的某些问题如果参照物选得适当, 就可以使问题大为简化.相对运动方法在于把一个两物体运动看做它们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和参照物运动的合成. 如果参照物选择得当, 问题就变得简单, 思路清楚, 且解决方法简便易行.
- 整体二分法:整体二分法是把整条纸带划分为时间间隔T 相等的前后相邻的两大段s1和s2 , 即把纸带一分为二, 将公式Δs = aT 2 推广运用到整条打点纸带, 直接求出全程的平均加速度a , a =(s2-s1)/ T2 。此方法计算结果的精度和逐差法一样, 但简化了测量和计算。
- 闭合矢量三角形法:物体受同一平面内三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接,构成一个闭合矢量三角形,结合该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函数相关知识可求解未知力。此种方法使用起来直观、快捷,但只适用于三力平衡问题。
- 分解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将力进行分解的方法。
- 动态三角形法:当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第二个力的方向不变,由第三个力的方向变化引发的问题求解时通常将这三个力画到同一个三角形中,然后根据这三个力组成的矢量三角形的动态变化来确定各力的变化的方法。
- 极限分析法:把问题(物理过程)推到极端(“极大”“极小”“极左”“极右”等),分析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状态和满足的条件,从而把比较隐蔽的临界现象暴露出来,使问题明朗化,以便非常简捷地得出结论.
- 物理分析法:通过对物理过程的分析,抓住临界(或极值条件)进行求解。
- 数学分析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依据物理规律写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画出函数图像),用数学方法(如求二次函数的极值、讨论公式极值、三角函数极值)求解。
- 描点法:在坐标系中通过描点作出图象的方法。
- 相似三角形法:在求解力或力的变化时,可以通过寻找一个矢量三角形和一个几何三角形相似,进而求得某些力的大小或变化情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