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设计人:刘红培 审阅:二高语文组
【考点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阅读“古代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古代诗歌里形象的主体应该是由是个里的“人、事、景、情、物”等具体内容构成的。其中人物形象是考察的重点之一。
【学情分析】
高三一班学生普遍热爱语文,作为文科生,对诗词的兴趣非常浓厚,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然而古代诗歌鉴赏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有畏难情绪,因为诗歌的语言凝练,思维又具有跳跃性,所以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到位,答题也不够规范,所以应对学生做必要的鉴赏指导。
【学习目标】
1、明确诗歌人物形象分类。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根据高考《考纲》要求,重在方法、技巧地点拨和答题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熟练程度的训练。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浩瀚的诗海中,伟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 人物竞猜——图片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检查自主学习,学会一句话总括人物形象
- 抽查预习情况,找到学生答题的缺陷或者漏洞。
问题:一句话概括人物形象
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⑶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⑷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⑸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方法指导:总括=性格+身份
(设计意图: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
- 合作探究,如何分析及规范答题
1、赏析李清照的《点绛唇》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问题: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
小结:
鉴赏方法一:从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着装)等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
2、赏析岑参的《高冠谷口招郑鄂》
高冠谷口招郑鄂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然:通“燃”。
问题: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小结:
鉴赏方法二:注意( 环境 )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3、赏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问题: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小结:
鉴赏方法三: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4、总结:如何正确分析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2、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行动、语言、心理、细节等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
3、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结合诗题、注解和关键语句把握作者情感世界。
- 规范答题步骤
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题三步骤:
(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性格+身份);
(2)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
(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或作者的情感)。
- 当堂演练
(设计意图:强化记忆,学以致用,训练学生规范答题。)
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案】
(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相关链接,常见的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明确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七、板书设计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1、总括——性格+身份
2、具体分析
3、形象意义——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