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结合,探径通幽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长葛一中 梁晓丽
为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搭建教师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2018年11月17日上午,在长葛市天隆学校报告礼堂,我有幸讲解了苏轼的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他借描绘月夜美景排遣自己被贬谪的苦闷,同时也流露出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前文叙事写景:交代了夜游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庭院皎洁的月光。后文议论抒情: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随缘自适、自喻排遣的特殊心境。
全文仅仅85个字,但一字千金,课文精美,精在短小精悍,精在结构灵动,精在对月色的描写,精在丰富的情感和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曾对苏东坡在黄州时的文学作品做出这样的评价: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首《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这句话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充分肯定了苏轼文学作品的最高价值。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历来为人称道,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的姿态,仿佛触手可及。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院,那一片清辉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于是乎恍恍然如处仙境。比喻精当新颖,同时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手法,渲染出景色的空明澄澈、亦真亦幻,衬托出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闲人”二字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也是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两个词语。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所谓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一方面委婉地表达了仕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有闲人二人,岂非快事!这里又蕴含了赏月的欣喜,心境的豁达超然,微妙复杂的感情都囊括于此,表现力极强!
最后准备给学生补充苏轼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苏轼之后,“我读懂了你,苏轼”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要求用上所学诗句,并出示满分作文相关段落,读写结合水到渠成。
整节课下来,自我感觉良好,课堂架构明晰,教学重点突出,尤其是课堂上的批注与二次批注是一大亮点。学生批注时我先明确批注的内容,批注的符号,在赏析写景名句时我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各个成员都有事可做,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所以课堂亮点、学生金句也不断闪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效果良好。当学生回答精彩之时我还不忘提醒其他学生进行二次批注,这又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学生更愿积极探索,踊跃发言。
但是这节课的美中不足之处就是缺少朗读,缺少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弊端。这是本节课最大的败笔,感觉就像在不停地往前赶路,而忽略了对沿途风景的观赏。这观赏,当然是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领悟到的,可是因为时间关系我却忽略了这个重要的环节。这是需要我继续思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