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美好遇见他
长葛一中 刘胜洁
他春风化雨,悔人不倦,言传身教,尽显大师风范。他实实在在,朴朴素素,用自己对语文的热爱,坚守着一份纯净和本真。他,用最语文的姿态给我们做最专业的引领。他,就是中学语文界的一道光影传奇——余映潮老师!
我是余老师粉丝家园中的一位,能遇见这位专家名师、能近距离地向他学习,接受培训,源自蔡水英语文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在主持人蔡水英老师的感召下,每次前往研修、培训,我没有片刻的犹豫,似乎不去,便是一种错失、悔怍 。尽管,每次临行之前都要与人调课、安排工作,各种繁琐,应接不暇!事实上,每一次出发是期盼,每一次归来是欢喜。每一次,都是满满的收获,每一次,都是最美好的遇见。
记忆瞬间把我拉回到今年十一月份的那场专项主题培训活动中…
“这节课,我们学习曹文轩的一篇文章《孤独之旅》…”余老师在活动中作示范课。他的导入不蔓不枝,直奔主题,既节约课堂时间,又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知识的积累上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他通常依据教材又不拘泥教材,从知识铺垫到能力提升再到积累运用,无不彰显这位耄耋老人的匠心独运。
余老师很注重雅词雅句的积累训练。分类点评、批注、齐读、背诵等训练方法不一而足。他认为“积累是人生的永恒课题之一”,他自己十年如一日,每天笔耕不辍,从未停止。厚积薄发,最终修成文学素养高深之大成者,他用行动给这句话添上了最合适的注脚。毋庸置疑,学生也只有做到丰厚的积累,语文仓库才不会贫瘠,语言源泉才不会干涸。在积累雅词雅句的同时,正确书写是关键。对于容易写错的字词,余老师更是反复强调,一直感觉他的课朴素真实,又不失匠心和灵动。“语文,不就是读读写写的事嘛,干嘛弄得这么复杂?上语文课又不是去作秀!”记得余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曾这样激动地说。语文,就是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积累与运用。可在当今这个信息量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走向持有不同的声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真正返璞归真的能有几人?
余老师主张板块式教学策略,各个板块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通过对文本进行筛选、梳理、整合,设计出主问题,直击文章核心。《孤独之旅》一课,余老师筛选出一个字“旅”,一个词“鸭群”,一个段“第36自然段”,以此脉络进行学习。以感知文意、精读训练、手法提练为抓手层层推进,进行能力训练,课堂是那么的紧凑。动人的文字在他的手掌捻过,句子里便是春暖花开,生命里便是芳草鲜美。
余老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仰之弥高。曹文轩说:“风景在参与小说的精神构建的过程中,始终举足轻重。”余老师深切领悟的基础上紧扣这一点,进行主问题设计,选点精读,让学生品析欣赏环境描写的美和作用。课堂上,他饱含深情地说:“齐读第36自然段,重点欣赏暴风雨描写的美感,分析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他真正做到了把课文读“厚”,把课文教“薄”。这种细致入微研读文本的能力让人叹服。我们通常在读完一篇文章后,感觉文章很美,但是美在哪里却不能具体的感知,课堂上,也只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这样粗糙的训练,怎么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收获、有拔节?取法之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老师只有站得高,学生才能望得远,语文老师解读文本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但这种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要长期在读、思、写、练方面下真功夫、深功夫,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教学能力。
余老师的课注重学生品读训练。王崧舟老师曾说过"语文味"表现于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这堂课上,动静相宜。余老师选择静心阅读,动情齐读,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国度里细心体味、沉吟把玩,感受语言的趣味。感受文本的基本路径必须也只能是自己阅读,我很理解余老师在评课中说的“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朗读、品析、背诵”,这是常识的回归。
每次的出发不是为了抵达,而是为了遇见美好,遇见沿途不同的风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期待下一次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