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民:读后感——把犯错误看作一种学习途径
4110820030440056发起了2021-12-02
0
回复
5
浏览

       这一段时间我认真的读了美国著名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写的《正面管教》第六章,在这一章里作者主要讲了关注于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态度和技巧上的小调整,作者指出传统管教关注孩子不要做什么,而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如何做,甚至允许错误,并根据相关情形用一些指导思想(比如互相帮助互相尊重),最后提出解决的方案。孩子在整个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内心抗拒的接受者。

       有时候犯了错误并不可怕,错误是学习的机会。孩子们会明白,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你不因为犯了错误而痛责自己,并且把犯错误看作一种学习途径。

       我记得《爸爸去哪儿》有一个情节: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被村长要求看守糖果和冰淇淋,两小孩经不住诱惑,违反了规定,偷吃了冰淇淋。面对同样事情,两位爸爸的语气和态度却截然不同。爸爸怒气冲冲地训斥儿子:“吃什么吃?你为什么要吃?站一边自己好好想想去”,然后转身走开了。而妈妈则把女儿拉到一边,心平气和的告诉她:“错在哪里?为什么不能这样做?错了就要接受惩罚的道理,然后让女儿去罚站。”

       受到批评后的两个孩子后来的表现也大不相同。被爸爸大声训斥的儿子,从“冰淇淋事件”开始心中就有了疙瘩,在之后各种活动中都和父亲赌气,一直不配合。而被妈妈温和教育的女儿,真心认错,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好,心甘情愿地接受了罚站,在接下来的节目中也完全没受刚才事情的影响,继续开心地玩乐。爸爸愤怒的训斥或平和的引导,效果天壤之别。一个让孩子认识到了自己错误,主动承认错误,并情愿接受惩罚;一个让孩子不明所以,郁闷赌气一整天。

       因此,教育孩子态度一定要温和友好,至少不能发脾气,等自己和孩子双方都比较冷静了之后,再了解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告诉她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让孩子去承担相应的后果。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心甘情愿的接受你的意见,改正错误。

       批评前,先听听孩子的理由,不论何时、何事,一定要先听听孩子自己的理由,让孩子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然后再下结论。教育切忌喋喋不休,为了让孩子心悦诚服而采用不断重复的方法,不但不会起到正面效果,反而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批评的质量与其数量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有效的批评应是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和实质。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