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教育是一种闲适
4110820030440056发起了2021-12-13
0
回复
4
浏览

      今天,我阅读了《教育是一种闲适》这篇文章,引起了深深的思考,借助我们这个平台,把它推荐给正在“逼子成龙,迫女成凤”的家长们,“恨铁不成钢”的老师们。

      在希腊文中,校园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或许在希腊人眼里,教育就是享受一种闲,孩子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而充分的获得心智潜力的发展。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教育的现实是顶级的急功近利后的一种自然。我们总担心孩子会输在起点,是在爱的名义下,悄悄的偷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年,把孩子过早的送进了各种兴趣班辅导班。一位美国母亲送孩子去上幼儿园,第一天孩子回来拿了一张画了一个圆圈的纸片,告诉妈妈这是数字零,是老师教他的。妈妈表扬了孩子,但随后就起诉了那位老师。认为,老师过早地抹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在孩子没有认识零之前,他能够把这个圆圈想象成很多东西能够是一个金灿灿的太阳,一个红彤彤的苹果,一个滚动的铁环。此刻,他只明白这是个零不会想成别的什么了。在这位母亲看来,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不灭的好奇心。过早地教给孩子知识,恐怕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让孩子在游戏和玩耍中闲适的生长才是教育的自然之道。教育的闲适是摆脱了紧张忙碌后的一种恬静。教育的身影总是忙碌碌的课堂,往往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一个资料之后一个资料一个环节之后一个环节一个问题之后一个问题。学生常常应接不暇,甚至手忙脚乱,课间往往有做不完的作业,答不完的题目,没有了休息的时间,没有了游戏的时间,也没了自由呼吸的时间。学生是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不停地旋转着,茫茫然地旋转着。一个经常拖拉作业的孩子偷偷的说,我就是不想早点做完,做完了妈妈还会加作业。长时间的紧张忙碌,宅化学生思想的空间,浮躁了学生学习的心态,消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没有了闲适,教育越来越忙碌,越来越短视,也越来越被动。如果我们明白这一点,却依然深陷其中或者推波助澜,那就是学生的不幸了。

       教育的闲适是拒绝了平庸肤浅后的一种深刻。爱因斯坦说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教育的闲适是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知识,有足够的时间静思默想,有足够的时间潜心体验,也就有对世界深刻独到的感悟体验理解与把握,不然学生就像风干的狗尾巴草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与朝气,有知识而无智慧,有学问而无情趣

      闲不是空闲,也不是闲散,而是一种心灵的自由与思想的放飞,正如肖川先生所说,理性的动物,灵性的生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需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时翩然而至情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教育需要一点闲适,教育的闲适更是一种诗意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