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爱本身
---《绽放》感悟
长葛市第三初级中学 任江鹤
有抱怨的精力,不如去自我成长,成为爱本身;
有抱怨的时间,不如去完善自己,成为生活的主人。
当孩子磨蹭拖拉的时候,不要急于指责,问自己:是不是孩子太小,而要求太高?学着“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吧。是不是我也有类似的情况,做一件事经常明日复明日,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什么也不知道,家长对自己的放纵,潜移默化也会影响孩子。
当作业一塌糊涂时,先不要批评,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贪玩吗?我小时候是不是也贪玩?现在的我爱学习吗?孩子在写作业、看书的时候我在干什么?我讨厌的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我是不是存在?我是不是以各种“忙”为借口在折腾手机?我都控制不住自己又有什么理由大发雷霆批评孩子呢?玩,原本就是孩子的天性。
当考试没考好时,先不要上火,问自己:最近孩子的学习状态怎么样?有没有特殊情况?最近有没有跟孩子好好交流学校里的发生的事?在孩子学习方面,我关注了什么?哪方面没考好,是不是一起分析原因,与孩子共同分担考试带来的不悦,愉快的心情无论对学习还是工作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孩子脾气暴躁“不领情”时,不要火上浇油硬碰硬,问自己:平时是不是爱发脾气、动不动就满腹牢骚?家庭氛围是否和谐融洽,家人之间是不是平等相待,有没有亲情交易?有没有搞特权?从孩子身上有没有看到自己的影子?我该如何做?
一次次的反思,并不是要将所有问题和责任揽在父母自己身上,也没必要一味地自责,而是在面对“问题”时先把根源找出来,把问题“撇”清楚。丁立梅老师的《绽放》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母亲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坎坎坷坷,哪个孩子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有多少孩子是小绵羊、乖乖虎?谁都经历无奈与焦虑,面对种种困惑,有的父母满眼全是孩子的问题,开口就抱怨孩子不努力不懂事,自己有多辛苦,有多少父母问过自己有哪些问题?所谓的辛苦付出更多的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匮乏的是精神指导,而作为父母,缺乏的恰恰就是精神生活的富足与充实。
面对柴米油盐,我们游刃有余,但是生活并不仅有灶台的烟火味,还有梦想与希望,还有诗和远方。忙忙碌碌的工作中我们为梦想努力奋斗了多少?有人说让自己变成一束光,点亮自己照亮别人,作为父母,我们不就是需要这样一种精神吗?让自己变成一束光,对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对这个顽皮的小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让自己的人生充满光亮。记得有这样一位妈妈,在陪伴女儿考研的过程中自己首先考上了研究生,妈妈的自强、自律不就是最好的教育典范吗?
美国黑人作家鲍德温说:“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多么可怕的教育法则,你还敢在孩子面前我行我素、自由散漫吗?自律的父母与独立的孩子才是无缝对接的一对。不要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了,先学习别人家的父母,让自己成为自己羡慕的样子,让自己成为别人羡慕的榜样吧。
丁立梅老师在一边陪伴一边教育的过程中观察孩子、研究孩子、巧妙地与孩子“斗智”。想到自己,每当被小家伙气得有点焦头烂额时,我都在心里默默地念叨:那么多年的师范教育和教育工作者经历,难道教不了一个小学生?那么多教育家的至理名言、教育大法我为什么不用?其实,在尝试的过程中因为宽恕了自己,反而成为最大的收获者。
著名心理学家加德勒说:“影响心智的并非缺陷本身,而是儿童对缺陷、对自己未来成长道路的态度。”如果孩子总是受到批评,就会影响孩子本身对自我的认知。丁立梅老师在孩子身上发现的问题并不比我们少,只是我们面对问题的态度不一样导致了迥然不同的结果。我特别羡慕孩子的阳光、自信、乐观、豁达,羡慕孩子与妈妈你侬我侬的亲子关系,羡慕孩子在学习上不管遇到多少挫折和打击都依然能够重整旗鼓的精神,我们对“爱”太吝啬了,只是默默的承受和付出,却不知孩子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妈妈,你怎么不爱笑呢?”听到孩子这句话,我恍然大悟,“是吗?”我忘记微笑了吗?“妈妈,为什么你打电话的时候声音那么好听,跟我说话就不这样?”从那一刻开始,从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开始,我在一点一点的改变,相信,会越来越好。
不指责、不抱怨、不苛求,让自己成为爱本身,温暖自己,惠及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