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4110820030330089发起了2019-10-26
0
回复
10
浏览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长葛三中  王红蕾

假期,我利用闲暇的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对教师这一这也有了颇深的感受。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名字在人们心中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独特的观点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一样,使我的职业生涯有了明确的方向,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鼓舞。

感触一:学生成就感的获得。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是呀,这条蹊径就是成就感!不光是孩子,就光是我们成人,如果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成就感,他就会在这一领域下更多的功夫,追求更多更大的成功。比如我爱打扫卫生,一到星期天我就会把家里清理一遍,看到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整齐,地面干净,坐在屋里心里舒服,老公回来再表扬一下,更是心里美滋滋的。这和学生又有什么差别呢?所以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找到成就感特别重要!谁说他们不想努力成为“一个好人”?谁说他们不想成功呢?谁说他们不想好好学习?不想取得好成绩呢?当然想!只是我们没有给孩子们创造机会。这些道理我们都知道,可我们却没有做好,一天天的在逼着孩子,直到对学习完全丧失了兴趣,再也不愿意进校门为至。

感触二:分组教学,分组布置作业。

自从接触了龚雄飞的学本教学模式之后,我也在我所教的班级进行分组教学,主要按照学生学习成绩,有时还会综合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家庭情况以及男女比例等因素进行分组教学。这样可以实现同一个组内有好学生能起到带头作用,对相对较差的学生能起到较好的帮助,学生相对来说进步较快。可是我却从没进行教学,分层设计作业。

文中指出“第一组里,是学习最好的儿童,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的解除任何应用题”,“第二组里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的完成作业,适合进行一定程度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探究和克服困难是分不开的”,“第三组学生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对于复杂的习题则有时解答不出”,“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组,第三组学生所做的少一半到2/3”,“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我想这也给我们指出了另外一条小组合作的途径,不用好中差结合,各自完成各自水平内的题目,各自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感,并且互不耽误时间。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给本组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讲题。往往情况下,很多时候一个知识点给他们讲了一遍又一遍,还是听不懂,后来我们又让和他们水平稍高一点的学生给他们讲,但是还是不懂。虽然我们都说讲一遍你都把知识又消化吸收了一边,记忆会更牢固。可是更多的是他们时间的浪费和学困生的一次又一次的心理打击。

所以,我认为如果按照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分层分组,学生自己的时间自己用,解决自己的问题,找寻自己的成就感;同时上课时老师也有时间关注各个级别的学生,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困生。并且课堂上调皮、做小动作的、说话的情况以及不完成作业的情况会不会少了很多呢?

感触三:做教师,一生都在备课——看书。

文中写到,听一位历史老师的课,本来听课老师还想在听课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结果只顾着听课了,什么都没有记。而历史老师说:“对于这节课,他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终生的时间来备课。这节课,大约只用了15分钟。”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专著。”

美国管理学家托马斯.卡琳通过实验发现,在任何一个领域,只要持续不断地花六个月的时间进行持续不断的阅读研究,就可以使一个人拥有高于这个领域的平均水平的知识。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坚持阅读,我们就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小专家。有时候我们很羡慕那些随手拈来就可以设计好一节课的老师,有时候我们感叹他们怎么知道那么多,怎么上那么好,怎么可以有那么多的点子多老师,羡慕他们班级管理怎么那么有方法,班级活动怎么那么丰富,我想这与他们的读书学习应该是分不开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儿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的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在反思自己,我又看了几本书呢?

很有幸能够接触到《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他的每一条建议都是那样的合理,那么富有哲理,让我们用心去思考,并能很好的借鉴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让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在教育家的理论指导下,反复借鉴,让教学水平有更大的提高。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