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浙”里“许”下心愿
03740668629发起了2019-07-24
0
回复
10
浏览

 

我们在“浙”里“许”下心愿

——许昌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级研修班心得体会

长葛市新区实验学校    周秋阁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5天的培训已结束,在满载而归之际,心中也有说不完的感谢。感谢许昌市教育局提供的学习平台,感谢浙江师范大学组织的具体培训。名师,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有人说:善于奋飞的人天上有路,敢于攀登的人山中有路,勇于远航的人海里有路。而工作室的主持人,就是要做善于、敢于、勇于探寻教育发展之路的开拓者,引领者,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教师,身边的团队“奋飞、攀登、远航”。

在这五天的学习中,专家们的一场场讲座,对我而言是一场场精神盛宴。开班仪式上舒荃科长的讲话记忆犹新:深刻认清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增强教育改革的紧迫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提升自己;锐意进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浙江嘉兴教育学院吴磊峰老师为大家做了《培育学科研修团队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吴老师基于名师工作室团队的实践进行点拨:一、工作室的切入点,夯实研讨环节,共享集体的专业智慧。二、工作室的着力点,聚焦课堂教学,反思自身的专业实践。三、工作室的立足点,强化成员内功,借鉴前人的专业成果。聆听了吴老师的报告,我坚信“人都是逼出来的”,要想成就自己,应该在繁杂的事务中坚守专业梦想,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潜力。

阮高峰教授给我们带来了《智慧教育时代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报告。阮教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从生活层面、工作层面,阐述了网络时代的巨大变化。阮教授从教师的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由浅入深地讲述了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技术层面的,技巧层面的知识。阮教授耐心细致的讲解,让我们每一位学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有了新的理解,有了深的理解,在我们的工作中充分加以应用,让我们的课堂变得具有时代性,前瞻性!

义乌中学杨胜大老师就名师网络工作室建设为我们带来了《名班主任工作室经验介绍》,又分享了《科学管理,有效提升一一新考改背景下,普高班级管理大家谈》,杨老师是一个儒雅、学识渊博的人,潺潺溪流般的讲解拉开了新一天的研学之旅。他把自己团队建设的框架、目标、理念以及载体一一娓娓道来。作为教学任务繁重的高中班主任,他的网站工作室内容不断更新,在应试和新课程改革的压力下,如何进行时间规划与目标引领,杨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他的独到经验。一个优秀的名师工作室,一个领队人,建设团队中需要高度、深度、认可度不断提升与创新,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团队新鲜血液的补充,更需要大家同舟共济,砺行致远。

来自浙江省天台中学的郑志湖校长为我们做了《共同探索 追求卓越》的报告。郑校长介绍了“台州市郑志湖名师工作室”在管理研究等方面的具体做法,郑校长的敬业精神、治学态度、组织协调能力、卓越的成就以及谦逊而宽广的胸怀令人肃然起敬,同时也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工作室建设要出成果,需要群策群力、扎实创新,所有的研究都要根植于课堂教学,还要善于激活工作室成员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活动的落实要具有时代性,课堂教学研究的理念和思路也应注重创新。

诙谐幽默,温文尔雅,学识渊博,课堂风趣,这是与会老师对吴小军老师的印象。吴小军老师的《教育日志与教师专业成长》是一场让人心动不已的报告,吴老师从“为什么写教育日志”和“怎样写教育日志”两方面,把自己28年以来坚持写教育日志和亲子日记的经历给与会的老师们进行了分享。吴小军的名言:生者子友师也。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这幅牌匾挂在他的办公室里自勉。他是一个眼里有爱的人:扶起摔倒的孩子,让学生感受爱;他是一个手里有爱的老师:口袋里常年的手帕纸,让学生接受爱;他是一个口中有爱的老师:批评教育学生,也能口吐莲花,润物无声;他是一个心中有爱的老师:激发孩子的梦想,成就美好生命。班主任工作是个繁琐、繁杂、繁重、繁劳的工作,烦者有之,爱者有之,很多班主任都是带着一腔热情,却在平淡的工作当中慢慢失去了初心。吴小军老师找到关键人物,抓住关键时机,利用关键事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一个人的潜力究竟有多大,吴老师用实际行动给我们做了最好的阐述:金华荣光国际学校副校长,五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课,一个班的班主任,700多场讲座,一百多本教育日志和亲子日记……一本本教育日记,用平凡的岁月记载着不平凡的业绩,让吴小军老师在坚持与自律中,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

课题研究是教师发展的基点,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怎样做有质量的课题呢?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李润洲教授给我们做了深入浅出的解答,为我们带来了专题讲座《研究问题的选择——做一名有“问题”的教师》,使我们的课题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李教授从四个方面展开问题:一、什么是问题;二、研究问题的选择标;三、研究问题的选择标准;四、研究问题的选择策略。李教授叮嘱我们一定要从生活中、在学习、工作中、从学术争鸣中、在课题指南中发现问题。上好课与做好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做好科研会对上好课、教好学有更大的帮助和促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了理论学习外,本次培训也为我们提供了几次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作为小学幼儿组的一员,第一站我来到了金华市宾虹小学。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内,每一个角落的设计都那么精美细致,宛如精致的江南女子,每一处校园文化的布置,都彰显学校“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教学楼大厅的教师个性签名充满中国元素,文化艺术节布景设置,处处体现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无愧于“宾虹”大师的艺术熏陶。 来到报告厅,一支充满活力的工作室成员队伍,分别给大家介绍了学校文化,学校课程,学校特色,学校发展等方面的经验。通过聆听报告,我们了解到宾虹小学“幸福教育”管理理念:借助幸福课程,幸福活动,幸福团队的构建,促进学生像花儿一样幸的成长,促进教师如散发着浓郁香气的香樟树一样挺拔生长。宾虹小学的腾闽军名师工作室,借助导师引领,同伴互助,教研结合等活动方式,不断创新工作室思路,以特色主题引领学科教师开展活动,围绕主题开展常态教研,丰富教研形式,探索课程实施新方法。借助深度阅读,引发对教学的深度思考,定点定时,共同探讨读书心得。借助特色教研形式“咖啡研磨”,激发团队的草根研究激情。通过研磨教材,研磨课堂,在研磨中提升成员课堂教学能力,提高研读教材的能力。借助线上研讨,进行学科教研能力提升。借助微信平台,扩大工作室辐射范围,真正做到了示范引领,把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研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第二站是东阳实验幼儿园。初到东阳市实验幼儿园,园内的领导先带领我们参观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幼儿园通过打造一系列园本课程,来实现育人理念的落地、生根、发芽。在报告厅交流过程中,沈群英院长不无深情地说:爱,就是一个大口袋,装进去是幸福,拿出来就是成就。我们要善于培养孩子的兴趣、习惯和专注力。懂得激发孩子的兴趣,点燃孩子内心的那一把火,培养孩子的兴趣,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沈群英院长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主题向我们讲述了她工作室的建设情况。1.激励考核机制促成长。2.靠主持人的教育情怀与个人魅力影响工作室成员的积极性。3.不断地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给工作室成员提升的机会。4.分层次提升综合素质。幼儿园名师与年轻教师师徒结对,年轻老师接受能力强,最富时间和精力,要信任他们,给他们锻炼成长的机会,通过磨课这一教师自我提升的手段使师徒共同成长,年轻教师成为校级名师,幼儿园名师成为市级名师。

第三站安排在了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参观朱红彪名师工作室。安静的校园清幽的环境里,没有看到一个清闲的身影,我感受到了这里紧张又忙碌的教学节奏,他上午九点钟刚从高三班的教室上完课,九点十分就匆匆来到了报告厅。朱老师简要地介绍了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概况。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品质有活力的附中人。育人模式“分层分类选课走班”,是基于学生选择的新型教学机构和机制,20169月形成成熟的分层分类学科走班模式,课程改革方面提出“三园一体”育人体系。朱红彪的名师工作室一共有8个学科。工作室的教研模式是线上虚拟工作室和线下实体工作室。积聚群体智能,促进个体卓越,“以教会友,以友辅教”的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活动,联络感情,切磋教艺,促进成员快速成长。他工作室最大的特点是,立足二三线学校,面向一线教师。工作室走贫民化路线,有很强的帮扶指导作用。朱红彪老师说,会教学的老师,要从教育的角度来教语文。他的网络工作室最活跃的是教育风口。雅正语文,是浙师附中提出来的,取义“儒雅纯正”。英语是“格调英语”,取名很有学科特色。教学视频主要是朱老师和学科带头人上课的视频。名师直播也是他和学科带头人的课堂直播。研修专区是工作室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优雅空间里是学科带头人个性化的内容和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听朱老师回答研修班学员的问题,得知他在名师工作室开展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困惑和问题,突然有种跟着孔子去游学的感觉,行走在圣贤的思想里,为理想去奔走追求,站在民族文化的源头回望,真切感受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期盼和呼唤,更深深体会到一名老师对教育的责任和担当。

挥手自兹去,负经踏征程。学习虽然已结束,但我们前行的步伐却未停止。我们在“浙”里“许”下心愿:以此次学习为起点,且行且学,且学且思,厚积薄发,开拓创新,牢记初心,砥砺前行!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一线教学,如何做到管理、教学两不误,如何做到“教研训一体化”是我为之奋斗的目标!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