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其中表象是操作或观察活动中所学内容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的相应形象,它是知识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是学生抽象概念的基础。因此,我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对图形表象的建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从以下几方面说明“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策略:
1.联系生活场景丰富的感知材料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几何图形,这是学生学习理解空间与图形的重要资源。先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再根据感性认识找出这些实物的外形特征,形成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认识。
2.“动手操作”策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思维水平较低。“动手操作”策略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借助操作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从而抽象出事物本质,获得对概念、法则及关系的理解,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各种图形特征、面积公式推导等空间与图形方面的大部分问题都应由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进行感知。操作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认知图形的操作活动。这一部分的操作活动主要是通过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图形表象,并根据这种表象抽象出图形特征。(2)测量活动。测量活动中教师特别注重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式。(3)推导公式的操作活动。这一活动主要渗透“转化”思想。首先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对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学习过程、作业、试卷分析调查,发现孩子们有以下变化:
1.学习掌握推导过程,不死记公式,面对问题变通。
2.成功的引起孩子们对操作的兴趣,建立操作实感、生活实例与图形表象的有机联系。
3.空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对于较抽象或较复杂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理解问题,有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