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走向教育》读书心得
读书即读人。读了郑立平的《从教学走向教育》这本书,受益匪浅,思绪万千。想想自己的教学生涯,怎样从职业观念走向事业意识,从教学走向教育?想好好揣摩和描画一下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因为一个教师,成就在课堂。
“生命并无意义,人生并无意义,是人的行动赋予其意义。”读到心语的公益行动,感动于郑老师的执着和坚持,感动于团队行走的足迹,感动于心语面对困难,依然不断前行。于是,不禁落泪,或许是因为团队的行走,或许是因为文字的魅力,或许是因为亲自走过,才能真正懂。
课堂,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和共同的拥有。最好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理想的课堂应该时时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洋溢着生命的热情,充满着对生命的爱与尊重。只有智慧的撞击,才会产生生命的意义。我想:老师更多的是唤醒,而不是灌输;更多的是引领,而不是强制。给学生一个空间,他也许从此就会去拥抱一片蓝天;给学生一个支点,他也许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教师固然要传授知识,但是教师要育的却是人,而不是知识,甚至也不是课程;一个优秀教师必须要从“教学”走向“教育”,传承和点燃更多更大的爱与希望,才是一个优秀教师的首要担当。”郑立平始终相信,教育因追求而幸福充盈。每个教师都应该是一支点燃爱与希望的火把,他和他的“心语”团队,正在教育这片平凡而肥沃的土地上,努力创造着教育的奇迹,传播着教育的正能量,享受着教育的幸福。
教育的第一个名字是点燃,用自己手中的火把点燃更多的梦想,更多的希望,让更多的一线教师能够快速地实现专业成长,让更多的人来将教育的火炬幸福地传递,从而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和创造自己人生的精彩和幸福。
我常常只觉得教育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却从没这么认真的思索过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和分割的关系,确切的说,是自己从没把二者上升到一个理论的深度。读了这本书后,忽然间倍感教师职业的深邃,也再一次凝重的思考着“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1、必须把教学建立在心理学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了认知发生论、自我强化论、遗忘规律等心理学,才能换位思考,懂得儿童思维与成人思维的差异性,才能让我们依照规律有效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孩子的发展不能以命令的形式要他改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避免不了存在着主观上的理想主义。我很赞成彭校长把教师比作“农民”的说法,学生好比就是苗,苗要自己长,我们重要的是做好水、肥、阳光的管理,不能揠苗助长。
3、作文训练必须建立在经典诵读的基础之上,多读、多思,从“道”入手,有了思想,方法水到渠成。这种提法是对当前作文教学“以文入手”的一种大胆挑战。
4、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所有教学都必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教什么”教师必须具有很明确的目的性,才能具有相应的有效性。
5、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工程,作为教师教学上应该有一套近景和长远的规划,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张弛有度。
“教育就是点亮心灯,点亮自己,引燃别人,在自己和学生的心灵上都亮起一道道真善美的风景。”“佛不渡我,我自渡,不为彼岸,只为海。试把自己开成花,就永远走在春天里。” 郑立平一个个观点的阐述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弦,感动于他站在一线教师的立场上高瞻远瞩,感动于一个个理论背后实践的艰辛与甘甜。今后,我会以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姿态站在学生和老师面前,品味与学生和同行一起体味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