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杨氏之子
设计: 刘曙光 审核: 执教:刘曙光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合作交流理解词句,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3.尝试用所学方法理解其他简单的文言文。
学习重点:结合注释,合作交流理解词句,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学习难点:尝试用所学方法理解其他简单的文言文。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这篇文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1.导入揭题,解题。 出示: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齐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说到的语言称为文言,以文言写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齐读课题 师: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2.你姓什么?也可以称为——氏之子或之女。学着课题的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吧。 3.介绍《世说新语》 今天我们认识的杨氏之子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里。 师:了解这本书吗?(自由读读:这本书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杨氏之子》是第二篇里的一个小故事。)(板书:刘义庆《世说新语》)
|
|
(二)学习探究 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朗读节奏。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 自读,读准字音。
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 同桌互读,尝试读出节奏。
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 指名展示读,其他同学评价。
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逻辑”与“思维训练”两个角度分析): 古文阅读,贵在学生自悟。本环节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读中悟出文言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主问题1预设答案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读,完成学习目标1。节奏如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2. 借助注释翻译全文,边读边批注。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 自己结合注释翻译,重点词语的翻译批注在课本上,不懂的地方批注“?”
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 小组合作翻译(组长组织,4号翻译第1句,3号翻译第2句,2号翻译第3句,1号翻译第4、5句,组长汇总重点字词的翻译。)
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 小组展示(组长组织,每人翻译一句,先解释重点词,再翻译句子,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当即补充。)
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逻辑”与“思维训练”两个角度分析): 引导学生回顾理解诗句的方法:多读、联系上下文、看注释、借助工具书、看插图…… 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难题。
主问题2预设答案 词: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 句子: a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梁国姓杨的人家有个九岁的儿子,特别聪明。 b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孔君平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他的儿子叫了出来。 c为设果,果有杨梅。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谁为谁摆上水果。 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e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引导学生分清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指孔君平家,“禽”指鸟,而现在的“家禽”是一个词,指鸡、鸭、鹅等家里养的禽类。
第三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3.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 独立思考,说出原因。
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 组长组织,4号先讲,有序交流,组长总结并记录。
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 小组派代表展示,其他小组可质疑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主问题3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逻辑”与“思维训练”两个角度分析): 通过反复读,小组合作,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从中感受语言的艺术魅力。
主问题3预设答案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第四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4. 结合本节课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尝试翻译下面一则文言文。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词句注释: 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②尝:曾经。 ③瞳子:瞳孔。 ④语:对……说。 ⑤然:是这样。 ⑥戏:玩耍,嬉戏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 自己结合注释,尝试独立完成翻译。
第二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 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质疑、补充。
主问题4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逻辑”与“思维训练”两个角度分析): 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在学到文言文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尝试独立理解其他简单的文言文。
主问题4预设答案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
|
备 注 (需要标注的其他内容) |
(三)课堂总结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
|
杨氏之子 ——刘义庆《世说新语》 孔君平: 杨 梅 杨家果 杨氏子:(甚聪惠<智慧>)孔 雀 孔家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