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插图改写古诗小故事
长葛市第一小学 刘曙光
作文不论是对于学生而言还是对于教师而言,都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教师想教好作文,学生也想写好作文,但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新课程标准》高年级段对习作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写想象作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怎样才能让学生发挥想象,写出好的作文呢?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会学才是目的。知识是广阔的,学无止境,教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方法,对学生未来的成长至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善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使作文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而且要侧重于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找到一条点石成金的成功之路,以达到会学的目的。
翻看我现在教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高年级段每册书都安排了至少三首古诗,这些古诗文的插图更是鲜明的突出了诗的意境。这些插图有的五彩斑斓,有的淡雅素净,犹如一幅幅清新的水墨画。这些活泼生动的线条、明快靓丽的画面,为学生打开了一幅幅理解诗意、走进诗歌意境的画卷。那么如何巧用古诗插图这类教材资源,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意思,走进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写好想象作文呢?
我国古代就有诗情画意、诗画一家的说法,诗离不开画,画离不开诗。诗画的有机结合,对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古诗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我想:结合古诗改写小作文,如果也能巧妙地运用课文插图,是不是也可以呢?结合平时的实际教学经验我简单谈谈如何借助插图这一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写想象作文的能力。
自古诗画不分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巧妙合理的运用好插图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无疑是帮助最大的。在教学生学习诗改文的时候,为了达到学会方法,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我首先借助插图品析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古诗的大意什么,一些重点的字词意思不能理解错。例如在教学古诗《牧童》一诗时, 学生对“不脱蓑衣卧月明”中“卧”字的理解有分歧,我就引导学生们看书中的插图,结果不用解释,学生们就理解了是躺着的意思,这样在后面的改写中就不会出现错误了。还有《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有一处“茅檐低小”,有学生提出什么是“茅檐”?书上的注释中这样写道“茅屋的屋檐”。茅屋距离现在的学生非常遥远,“茅屋的屋檐”怎么给学生解释清楚呢?我绞尽脑汁地向学生解释,让学生想象自己回老家时看到的老房子,然后解释建筑材料不一样,比这还低等等,结果很多学生仍是一头雾水,不理解。我正为难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时,这首诗的插图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看插图,学生马上就理解了注释中所说的“茅屋的屋檐”。“低小”到底低到什么程度,小到什么程度呢?学生理解同样有些困难,我同样借助于插图,让学生再细致地观察插图中“矮矮的小小的房子”,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低小”的意思了。借助课文插图就实现了教师用许多语言所解释不清的东西。
然后我借助插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真正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巧妙借助课文中的插图进行写作兴趣激发,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课本中生动形象的插图,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更是培养他们写作兴趣的最佳源泉。如在练习改写《杨氏之子》的教学中,我就借助文中的插图来引导学生们进行诗改文写作的。我先让学生们观察图片上都有些什么,然后再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观察将图片上的内容写下来。选择这幅插图中的一部分进行自由写作。这样,学生们一看插图,就会觉得插图中的内容丰富而有趣,自然就愿意提笔写作,告诉大家自己都看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那么便不会觉得作文有多难,也就在无形中激起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从而积极写作,最终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最后,我巧借插图,激活学生想象力。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其实不是怕别的,而是不知道可以写什么。比如, 练习改写《清平乐·村居》的教学时,学生们理解了诗词大意后学写改写作文,但受诗词意思的影响,思维受到限制,只是在诗词大意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扩写,改写太简单。怎么办呢?我就借助课文中的插图,适时引导。先让学生观察插图中的内容,确定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有哪些景色在图中,哪些可以进行想象。学生们畅所欲言,总结出有山、山上有树、有田地、小茅草屋、茅草屋上爬满了藤条,上面结满了南瓜,屋前有小溪,小溪里有荷叶、荷花,除了这些景物之外,还有一家五口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动作。这么多的内容,我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并告诉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有了学过的这方面的词句做基础,也不觉得作文难写了。
可见,运用好课本中的插图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古诗改写作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