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情境中学数学
长葛市第二小学 李伟
如何在生活情景中学数学,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毋庸置疑的是,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如果利用恰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会让学生更深切的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之中,从而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常常结合课本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情境。
比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回忆超市购物经历,说一说自己喜欢吃的零食,并说说价钱。同学们热情的向老师介绍了他们爱吃的零食,以及零食的价钱,接着我也告诉大家了一些我最爱吃的零食,并出示零食的价格2.50元、1.80元、3.00元,并告诉学生在商店,一般都是用这样的数来表示物品的单价(师指小数),此环节勾起了学生对过去购物经历的回忆,也意识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存在,以及初步感知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创设为父亲过生日。把蛋糕平均分成四块,取出一块,能用一个分数表示吗?把学生带到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用于1/4来表示这取出的一块蛋糕时,已经回忆起分数的有关知识。再用手中的学习材料表示出1/4,学习材料有许多实物,如一块糕、一块橡皮、一个图形、一个圆、一个长方形、一个计量单位、一根米长的绳子、一叠本子、一捆牙签、一盒水彩笔、一袋三角形等等。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感悟分数的意义,体会情竟活动带来的数学乐趣,然后让学生大胆地创设一个分数,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分数的意义有了较深的认识,通过整理、概括、抽象出分数的意义。这样做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又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
在《循环小数》一课中,我先带领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借助生活中的循环现象来更具体的诠释循环小数的概念。我先给学生讲了一段他们熟悉的话: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学生在我重复第二遍的时候已经有人在偷笑,于是我问他们笑什么,他们说:这个故事是讲不到头的。学生在此时对循环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又举例说太阳日出日落、春夏秋冬、时间的循环,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轻而易举的概括出了:依次,不断重复这两个循环的特点。我们不得不承认是生活情景让循环这个词变得更加容易理解。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为有效生活情景的设置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还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生动场景,从而使定性的知识呈现灵动的状态。
总之,在小学阶段中大量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和一些抽象的内容,都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树立数学的应用意识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