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一直在讲第四单元,按照往常的惯例,我基本上是先学单词,讲解单词,然后再进入课本学习,而学习单词的过程通常需要花费两节课左右的时间,因为一次偶然的情况,我需要开始新课,所以我就在课前只学了当页出现的单词,然后花费时间让学生直接背诵几分钟,结果学生们接受起来非常快,现学现背,词汇量又少,记起来效率很高,然后我觉得不错,于是第四单元的单词都按照这个方法教授和背诵,然后再在早读统一给组长背诵,就当做复习,把正常的任务量分解开,分散到每天的课前10分钟,再用剩下的35分钟进行当日课程,逼迫自己提高课堂效率,把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背诵短语和句式,如果当日课时任务量大,就拆分成两节,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背诵。本学期开学初,因为学生基础问题,我决定课前5分钟复习昨日课程的单词短语句式,随着时间的推行,我又把新单词的学习分散到每日课程中,就这样不停调整自己的课堂结构,尽可能适应学生的程度,化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砍掉不必要的,浪费时间的步骤,直奔主题,把课堂内容不断精简,浓缩,提取重要的知识,争取宝贵的时间。
随着教学经验的增长,阅历也在不断提升,教学过程也逐渐返璞归真,追求实用性。还记得刚开始参加工作时,对教学的各种方法技巧有一种迷恋,总喜欢追求有特色的,新颖的课堂形式和课堂结构,那时候觉得那就是好的课堂。慢慢地,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的基础程度和成绩逼得教师开始审视自己的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慢慢地开始脚踏实地,真正从实际出发去研究教学,研究学生,摒弃不合理的,华而不实的教学技巧,转而投向更实用的,更高效基本教学过程,所以说,人都在不断成长,不断进化,学生如此,教师亦如是。
当然,教学是门艺术,艺术总会需要灵感,需要创新,保持积极的心态,开放的思想,拥抱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坚决杜绝闭门造车,只不过兼顾实用性罢了。本部分是由本人自行调整教学后发出的一定感慨和反思,在此记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