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5日,下午第二节上课,在八七小学四年级一班教室内,聆听了市一小王瑞娟老师的《渔夫的故事》,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节课也是我们课题组进行《抓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如何进行简要复述课文》课题研究的范课之一。
其实,这是我第二次聆听王瑞娟老师上这节课,上次是去年的5月8日,在市一小礼堂,王老师抓住“救”“杀”“智骗”三个主要故事情节,利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引导孩子学会复述故事,整节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巧用思维导图把复述课文的技巧跟方法,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在学生的心田,根据学生最终复述故事的情景来看,大都掌握的不错。那节课当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当时,我正在为以三年级下册《西门豹》一课为例,进行“如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为主题的课例研究,当时,我已经进行过两次磨课了,但始终感觉不太满意,尤其是第一次磨课结束,在听取百家之长的基础上,我的第二次磨课可以说还不如第一次上课,我陷入了迷茫混沌之中,不知道该如何取舍,就在这种情况下,听完王老师的《渔夫的故事》,顿觉眼前一亮,那次的大课让我对《西门豹》这节课有了新的灵感,于是,连夜修改课件,颠覆了前几次的设计,重新理清思路,最终给工作室成员呈现了一节精彩的《西门豹》课堂展示。
所以,第一次聆听王老师的《渔夫的故事》,我感觉,王老师那节课课堂思路清晰,紧扣三个故事情节展开,由点到面,犹如一张网,收放自如,教会学生学会复述课文。只是,对于篇幅这么长的文章,想要一节课拿下,着实不易,同样,王老师用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整呈现了整个上课流程。我想,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教会学生复述课文的方法,真还得需要再研究,再取舍。
时隔一年,5月15日,再次聆听了王老师的《渔夫的故事》,这次王老师仅仅用了40分钟,也就是说,她用正常的一节课时间,在提前未与学生见面的陌生情况下,完成了对这样一篇长篇课文的讲解,实在是佩服,佩服王老师的勇气,佩服她大胆的取舍。王老师在此次课堂上依然是由易到难,由词到句再到篇。读关键词,进而再用填空的方式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前提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由于课文篇幅较长,这个环节,王老师用了足足十多分钟,剩下的时间,王老师引导学生如何抓最主要的人物的两种描写方法,梳理故事情节,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难度,缩小了范围,学生在简要复述的时候,侧重点就会很明晰,紧紧围绕主要人物“渔夫”展开复述,再加上,王老师在幻灯片上把次要的情节进行删减概括,学生只需结合对渔夫的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展开,所以,一节课下来,感觉比较轻松,与在一小礼堂那节大课来比,这节课更突显了主要人物的主要情节,与我们的“抓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这一研究主题相吻合。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
课后,在代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及时进行了说课、评课。代老师首先在“主要人物不止一个”的建议声中提出另外的上课思路。围绕“救”“杀”“骗”三个故事情节展开复述。王老师因为有了上大课的亲身经历,纵然觉得如果三个情节在课堂上都展开来说,必然不能作为常态课来呈现,拖堂是必然。其实,我个人觉得,无论是哪种上课思路,都没有错。如果站在我们的研究课题的角度上----“抓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简要复述课文”的 话,那我个人觉得王老师此次的设计思路是很不错的,她把立足点放在了“主要人物”上,虽然魔鬼也是主要人物,但题目是“渔夫的故事”,我觉得把渔夫当主角是没有问题的。另外,既然是“简要复述”,就没有必要把这三个主要情节都展开复述,还有一点,这是四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课文,用这种方法,个人觉得也是可以的,如果这篇文章放在四年级上册,或者是三年级,亦或者是五、六年级,那同样是复述课文,方法肯定不一样。
为了更好的了解“复述”,我特意查了资料。
首先,什么是复述课文,复述课文就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完整而连贯的叙述,它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打破原来的知识体系,用新的语言材料,按照一定的要求,通过“口头”或“笔头”把课文内容重新表达出来。它不同于简单地、机械地背诵原文,也不是介绍课文大意。复述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掌握、积累和运用语言材料的一种重要手段。
其次,复述课文的方法。复述课文可以分为详细复述、简单复述、创造性复述三种。详细复述要求学生基本忠实于原文风貌,用接近原文的语言,按照原文的顺序,详细、清楚、连贯地讲述出文章的内容;其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详细复述要求学生对所复述的课文有较深的理解,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词语,熟悉一般的句子结构。详细复述一般用于三年级。简要复述又叫概括性复述。简要复述抓住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重点内容,进行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讲述。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按课文的顺序,把课文的中的重要词句组织起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删去次要的、解释性、描述性部分。这种复述虽然不强调引用原文,但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应当加以运用,还要防止主次不分,轻重倒置,三言两语和敷衍塞责。简要复述一般用于四年级过渡阶段。创造性复述要求较高,它不是对课文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充实内容,发展情节,更具体生动的刻画人物形象,使原文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目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语言的流利性。一般创造性复述多见于高段。
当然,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略的看法。总之,教学不止,研究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