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根据培训日程安排,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教授给我们做报告。下午两点,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吴忠豪教授。聆听了他为我们带来的“夯实一个基础,强化两项实践”的讲座,听后有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语文教学可以这么简单的教。
报告中,吴老师以夯实一个基础,强化两项实践为主题和大家探讨了当下的语文课程应如何设置,我们老师的语文课程应如何教。他以于永正老师在世时所上的一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为例,给我们呈现了真正语文课应该有的样子。
同时吴老师以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向大家解读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也让我们在其中认识到语文不是学课文,而是用课文学语文。揭露了当前语文教学的误入,比如“把副业当主业,没有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
吴老师又充分向我们解释了语文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而四大核心素养中只有“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本体教学,其它三项属于非本体教学内容。只有充分认识了语文教学的原理,你才知道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往哪个方向去走,去努力。
反观我们的课堂,整节课老师累的够呛,汗流浃背,面红耳赤,,讲的津津有味,再看我们的学生一头雾水,迷茫呆萌,原因何在,听了吴教授的报告,拨云见日,原来,我们没有寻到更适合学生的方法,就好像游泳一样,教练把技巧教给你,你就能马上会游泳?不可能,还需要下水实践的过程,而语文教学,是一种技能,学技能,理论知识讲的再到位,缺实践经验,是不行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多实践,那就是海量阅读。另外,大多时候都是碎片式教学,一个知识点,在课文中出现一次 讲一次,好像每次都是凭借个人经验,再概念式的粗略讲一下,每一次都如蜻蜓点水一般,学生印象并不深刻。所以,集中训练是有效提高语文知识的好办法。
这次报告中让我收获最大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常常让我们头疼的一件事,为什么有的学生也没少读书,却依然不会写作,今天,吴教授帮我们分析了原因,告诉了我们答案:1、学生没有主动运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意识,积累是输入,而写作是输出,经历输出的过程,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语言。2、从心里学方面分析,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变。吴教授说把可理解的消极语言变成能运用的积极语言,比如运用语文课本中的语言建构,教师要创造情景,让学生多练笔,写日记,,仿写、读写课文等等。吴教授列举案列,让你感觉教语文是如此简单,比如三年级《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传统教学就是分析文章结构,感受小村庄变化的原因,对比就可以了,然而吴教授以第一段为例,抓住“山谷中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一段,创造这样一个情景进行语句说话:“山谷中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有---”让孩子们说话练习,多了一个“有”字,就需要重新建构语言,可以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天空湛蓝深远的,空气清新甜润的”,可以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天空那么湛蓝深远,空气那么清新甜润”,可以是“湛蓝深远的天空,清新甜润的空气,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的河水清澈见底”…….这么多答案,这么多种写法,简直不可思议!我想,经常以这样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的作文怎能不好呢!
总之,又是收获满满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