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阶段是启发并强化幼儿天生特质的理想时期,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呵护幼儿的好奇心,为幼儿主动探究的习惯养成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也许孩子们在未来会成长为一个个小科学家、小设计师、小建筑家!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他们学习、思考着周围的世界,不断构建着周围世界的内在模型。科学是对儿童系统地探究物质世界所具有的天然的好奇心的延伸,是对大量知识和实践的发展。儿童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来到教室的。他们是带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丰富经验和个人观点来到教师面前的。然而,只有通过进一步的亲身探究,在教师引导下,才能让他们自己亲自发现自己的已有经验与初发现的现象或事实之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之处,他们才会心服口服地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提出或接受“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
(1)探索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
(2)探索是幼儿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儿童自己建构起来的,是儿童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儿童的。是真正属于儿童的认知结构的、真正有意义的和有效力的“活知识”。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长大后独立生存的人。 儿童一生下来是一个有生命力、生长力,能够分辨与取舍外界刺激,具有学习能力的积极个体,是一个对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幼稚时期(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性格;人一生的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和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这个时期是发展智能、学习言语最快时期,是道德习惯养成最易时期”(即期)。儿童主动学习是与生俱来,孩子来自于不同家庭,生活环境不同,他们原有认知结构和经验水平是不同的,同样的事物或现象对不同的孩子来说会有不同的意义。教师要把孩子看做主动学习者,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学习,教师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在活动中成为孩子的一个玩伴,跟他们一起玩,观察他们,发现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限度的实现幼儿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求,进一步获得经验,提高原有水平。让我们从习惯于“教孩子学习”、让孩子的“学”适应教师的“教”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创设适应孩子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