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育的温度 ——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读起来如沐春风,不忍释卷。这本书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之一蒙台梭利所著,本书深刻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并解释儿童心理发生偏差的根源是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无论是一位教育者,还是父亲或者母亲,都能从中收益颇多。读完此书,使我之前较为凌乱的儿童教育观念得到系统的梳理。本书好的观点实在很多,我就对我感受比较深的几点做以阐述。
一、作者简介
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她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体系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就读于罗马大学,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她精通医学、哲学、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和人类学。
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儿童,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这些普通的贫寒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
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
二、写作背景
1896年,蒙台梭利成为罗马医学院的第一位女毕业生,并且在这所学校的精神病诊所就职。她在工作中经常去访视罗马各个心智障碍儿童收容所,并认为这些孩子可以通过特殊教育加以矫治。一段时间之后,她将这些身心残缺者送到罗马去参加正常儿童的考试。当他们通过这些考试的时候,蒙台梭利看到了奇迹的同时,也看到了潜在奇迹之下的,具有更重大更具深远意义的儿童的秘密——未知的和未被释放出来的潜力。如果所谓“身心残缺”儿童的水平能够接近于正常的儿童水平,那么,为什么正常儿童不能够产生更好的结果呢?于是在1907年,她在罗马的圣洛伦佐开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这也为她后来的研究包括这本《童年的秘密》提供了大量的观察基础。书中很多的理念很多都来源于观察儿童之家的孩子。
三、内容简介
蒙台梭利在书中阐述了她自己的儿童观念,而这是革命性的。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蒙台梭利在书中提出儿童发展有一个“胚胎期”,“敏感期”;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是在“工作”中成长的。而这里,必须指出,蒙台梭利将儿童使用教具的活动称之为“工作”,并且否定儿童是玩游戏的。她认为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使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
四、心得体会
《童年的秘密》一书中,蒙台梭利列举了大量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书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一个充满敌意和不相容的环境,加上成人的盲目指导与不正确的干涉,会引起儿童心理发展畸变。蒙台梭利总结出幼儿心理畸变主要有八种表现:心灵的神游、心理障碍、依附、占有欲、权力欲、自卑感、恐惧、说谎。在幼儿身上,这些心理畸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心理畸变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失调,会使幼儿的心理处于紊乱的状态。由此,作为幼儿教师务必及早的发现这些问题,同时要及时的运用各种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措施,及时快速的解决存在的问题。
五、理念实践
去年,我带大班班主任。刚开学一个星期时,发现我们班的欣欣小朋友,早上入园时从来不和老师打招呼,在一日活动中几乎不与其他小朋友交谈。作为老师,我的心里非常着急。于是我对欣欣进行了追踪观察,并向欣欣妈妈了解反映孩子的状况。原来欣欣在上幼儿园之前,就表现出了胆小害羞、不愿交往,当时妈妈以为孩子性格内向,等大一点就好了,并没有很重视。可是情况并没有向妈妈期望的方向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再小的孩子都是有思想和独特感受的。儿童并不是一个无意识的个体。相反,儿童有着巨大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世界甚至不允许成人去打扰,儿童有自己的秩序模式,成人一旦打乱了这种秩序模式,对儿童则会造成影响。欣欣就如同百花园里的一株小小含羞草,轻轻一碰叶片,就紧张地蜷缩起来——那小小的孤单背影让人看着心酸。面对儿童的成长,我们应该像蒙台梭利那样,学会观察、学会引导、学会等待,用“有准备的”适宜环境引导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并耐心的等待儿童完成其内在的心理变化,而不是用我们成人自以为是的“对儿童的帮助”去打扰其破茧而出的过程。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蒙台梭利关于爱的理解是:爱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的动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力量,在创造过程中,他产生了爱,这种爱充满了儿童的意识,并影响着儿童的自我实现。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而应该用“爱”去呵护孩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用爱“发现儿童真正的本性,进而帮助他正常发展”。我决定从家长工作和幼儿园一日生活两方面入手。
(一)家长工作:
1.和欣欣妈妈沟通,及时反馈欣欣在园情况,并分析原因,最终达成共识。家长在家中多与孩子沟通,每天抽出时间结合《幼教365》与孩子进行亲子游戏,从中创造交谈的机会。
2.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去公园或小区,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鼓励孩子主动与别人打招呼。
3.向家长介绍一些如何培养孩子自信的方法。给家长推荐一些家庭教育的公众号。
4.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及时与家长联系,不断调整教育方案。
(二)幼儿园一日生活:
1.建立亲密的师幼关系。像妈妈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多牵牵她的小手,让欣欣感到温暖,形成安全感、依赖感。当她早上入园时,我主动跟她打招呼,问她是否可以跟我抱抱。问她今天吃了什么早饭。每天给她梳漂亮的麻花辫,帮她整理衣服领子。
2.增加自信、尝试沟通。点名的时候,我会多喊几遍她的名字,当她有回应的时候,我就夸她声音响亮。平时有了变化,我就及时表扬她。发小五星或者去抱抱她、给她竖起大拇指。
3.利用同伴资源创设适宜环境。不在小朋友面前刻意强调她的特殊性,把她当作普通孩子对待。用“手牵手”的方法,请能力强又善良细心的方然小朋友多与她接触,多和她一起“工作”。
4.向我市心理咨询中心请教一些专业的方法。为了用最好的方式和家长分享我对孩子问题的担忧,确认下一步需要做些什么,我向市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心理专业工作者请教专业的方法。
“爱”让我更愿意去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也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到儿童的内心世界。我在尽己所能帮助欣欣,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欣欣从之前喜欢坐在教室一角到后来能融入小朋友中间,从对什么活动都排斥到能和小朋友们愉快的一起游戏。看到欣欣的进步,看着她发自内心的笑容,我也欣慰地笑了。
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站,幼儿教师要为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相对于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条件,我们更需要把握教育的温度,细心耕耘孩子们的精神土壤。我相信,只要我们多一点留心,怀着谦虚和宽容,用心去感受,用爱去教育,认真地揣摩儿童的成长过程,儿童的世界将会多一份精彩!
《童年的秘密》给我启发远远不止这些,书本上的每一句话我都觉得富有哲理,意味深长。在今后的时间我将进行第二遍的阅读,相信将会有更大的收获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