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情感教育
4110820021810002发起了2019-12-25
0
回复
5
浏览

浅谈幼儿情感教育

                                                                                                              长葛市市直幼儿园   王雪敏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它对智慧的发展、德性之养成以及整个人在成长来说,像阳光、像雨露,没有健康的情感,便没有完美的身心。幼儿期是情感智慧培养的重要期,与其他心理过程 相比,幼儿期情感发展相对较快,作用也较大。所以《情感智商》作者戈尔曼指出:童年是塑造人生情感倾向的重要时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愈来愈受到家长的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错误观点。于是就有了很多不负责任的幼儿园为了追求利益和迎合家长口味,在教育过程中随意进行珠心算、早期识字及双语等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造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超前教育现象严重存在。如果这些做法长期坚持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幼儿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培养具有良好情感素质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对这种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我们的幼儿教育才是负责任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可以看出,情感教育是首位的。国家教育部在世纪之交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也将学生的情感目标放在了综合评价的第一位,从此更不难看的情感培养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中占据的主导地位。

望子成乃人之常情,我们也都可以理解,但是以孩子认多少字、会算多少加减法、会多少英语单词为荣耀的做法我们却着实不能认同。幼儿教育应该适当,应该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样把超出孩子接受能力的知识强加给他们,剥夺他们快乐的童年,真的就能塑造一个我们想要的人才吗?

如果我们与这些家长沟通一下便不难发觉,家长都有一套自以为颇有道 理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父母怕孩子输在跑线上,上不了好中学、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怕别人都学,自已在孩子不学就落后;怕社会竞争激烈,孩子长大后没有立足之地等等。然而,如果我们能蹲下来问一问这些孩子:“你快乐吗?”得出的结果往往令我们心痛。幼儿园的超前教育,也许能教会孩子唱歌、跳舞、画画,也许能使孩子们学会不少知识和技能,但他们却无法给孩子们良好的习惯、感知美的眼睛、充满爱的心灵以及快乐的心态。已有调查显示,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幼儿因为在入小学前就掌握了小学的知识,造成他们对小学的重复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时老师的课根本听不进去,常常开小差、做小动作。这些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肯定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学前教育首先注重的应该是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其社会适应力。当前这些幼儿园忽视孩子情感、社会性以及长远发展的做法,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虽然我们对幼儿的情感教育进行着,但教育的效果却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肯定有幼儿年龄小、认知有限、不容易理解接受的因素,但也有教师自身的差距。强调情感教育,必然要提高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为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幼儿情感发展的直接因素。幼儿的情感不仅脆弱,而且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本身必须有积极健康的情感,并且懂得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在网上曾看到有研究对部分幼儿园的教师作了这样一次专项调查,要求教师对实例进行分析。提供的实例是;某幼儿园小班的一位家长向带班教师反映说,孩子在幼儿园吃饭没吃饱。教师听到反映后不高兴,便在以后进餐时故意给这个孩子盛超过其饭量的饭菜,并要求孩子必须吃完,请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调查结果一致认为这位教师的行为是错误的,在说明错误时包含有这样几种观点:1.使幼儿消化不良,影响幼儿身体健康;2.影响情绪,使幼儿对教师或幼儿园产生逆反心理;3.产生不良社会效果,影响幼儿园声誉;4.影响教师的自身形象和发展前途等。上述不良后果提出的人数顺序是:1.3.2.4。从强调早期情感教育这和高度出发,这个分析排列的顺序是欠妥的,它反映了目前教师的加强情感教育这一问题上存在的差距。首先是教师缺乏情感教育意识。由于教师没有把情感 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因而在对实例中教师错误行为的分析时,便更多看重对生理上的直接影响,而忽略了错误行为给幼儿情感上造成的伤害。其次是缺乏实施情感教育和方法。不了解早期情感教育的特点,因而忽略了日常生活活动的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最后还反映出教师本身情感素质较差。实例中的孩子由吃不饱到吃不了这是一种明显的变化,如果说前者是教师无意的,那么后者则是教师存心的,这是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而这一点在调查分析中没有反映出来。在实际观察中,我们身边也可以发现有实例中类似的情况。例如家长反映孩子在幼儿园不常喝水,于是在个别教师中就会出现给孩子倒满一大杯水,“让你喝个够”的现象,结果是孩子受委屈。上述问题既反映在调查中,也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这样肯定不利于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实施,既使勉强在开展,效果也可想而知。

高乐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 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学生是教师之本,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因此,可以说,无论教育水平多高、教育理论多深的幼儿教师,都不可能离开这一个“爱”字而孤身试教。尤其是对于小班的幼儿,由于他们年龄小,认知有限,对成人的依赖更加强烈,离开父母和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幼儿园时,内心都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表现为恐惧。哭闹等排斥现象。这时,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能够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幼儿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尽管他们可能不会作更多的分析,但是却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幼儿园的情感体验。因此,热受幼儿是对幼儿进情感才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先去温暖孩子的心田,打动他们幼小的心灵,引导孩子的情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然后才能要求他们学会去关爱别人。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首先从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走进孩子的心灵,分析他们的语言行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爱就是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如:孩子刚入园时,老师面带微笑地去迎接、拥抱每一个孩子,并主动向孩子问好,当班里小朋友因病请假时,主动打电话或家访了解其病情等等。这些生活中看似可有可无、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幼儿最直接的心理需要。但是,爱绝不等于溺爱、迁就和纵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爱”、有“度”,绝不能感情用事,失去理智,或者忽松忽紧,要前后一贯,始终如一。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孩子的情感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有广大家长以及全社会的人都应该为幼儿树立榜样,以身作则。所谓“身教重于言传”的重要性就在于此吧。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