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主持人:孙占举
主讲人:刘金霞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的乐享教育课程之二由我给大家交流,心里很点小紧张,同时也感到很荣幸。第一次面对这么多领导讲话,心里还真的有点小激动,讲的不好,敬请多多包涵,多多提出宝贵意见!
今天,我给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学本教学之如何把小组合作推向纵深,简而言之是把假合作改进为真合作,把浅合作改进为深合作。在交流之前我还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两次外出培训的点滴感受:
下面,我就从两大方面给大家分享我的培训心得
从教师层面谈;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敢于跳出受传统教学的模式,迎合新课程标准的指向与要求,勇于做学生的引路人。要想做到、做好这一点,我认为就必须用心解读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内涵与实质。新课标是你备好课的指南针,上好课的前提。一节课,从学习目标的确立到学习活动的设置乃至到最后5分钟的课堂检测题的设计,都不是随意而定的,不是随意找个资料书上的题进行测试的。都要有新课标理论为依据,而来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提到三维目标,暑期在苏州听了高考生物命题人之一吴江林专家的报告,他讲到:要想提升教学质量,赢得高考,就要从平时的课堂上做起,一定要遵从“讲、学、评的一致性”,即学习目标上你确立的要实现的那些目标任务,在学习活动环节中就要围绕其目标进行训练,课堂检测的习题也一定是围绕要实现的目标而进行设计。这样,你的课堂也就做到了讲学评的一致性,你的课堂也一定是高效的,因为,考试命题人所出的每一道试题都是紧扣学科课标,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本学期初,我校教务处就积极倡议教师再学课标。千看万看,不如经手一遍,依据前人古训,督导教师把新课标内容作为摘抄读书笔记的内容来写,以更好地吃透新课标精神,用课标来指导自己的备课,引领自己的课堂。第二、作为教师要内外兼修;这里的内不是内心心灵,而是指的是备课要深。这里的外也并非是指的外表颜值。要达到备课要深,首先就要做到吃透教材,这对于突破重难点起辅助作用。记得在我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上时,中心小学的老教导主任刘书宾老师的在指导教师备课时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当时我进校时已经开学了,学校的工作也已步入正规,我去只能落个闲差,到教务处去干点杂活,也正是这阴差阳错,使我亲眼目睹了老刘主任如何指导语文教师上优质课的,如果是语文教师,他首先要求执教教师在备课前得把课文背下来,然后才开始 指导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果是数学教师,那要求教师不看教材,就能说出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这足以说明熟悉教材有多么的重要。外,指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年龄特点,抓住他们的心里需求,巧设激励、竞争的平台,让学生乐学、善学。此外,教师还应具备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多读书,读各类的书,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点燃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2)、学生层面:在课改实施到今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用细讲都明白,都明了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就是起个引导作用。因此,课堂上必须有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这一环节—独学,我认为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独学,才会做到有思考,有思才会有疑,有疑才会寻找解决的办法,因此,在每个教学活动开始,都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才会有创新的精彩生成。其次,在当今信息时代,合作才会共赢,所以要给学生搭建合作的平台,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在展示中,学会精准表达,从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加固。只要把控住:独学、互学、展学这三个环节,那学生六年之后,三年之后的成长,必然超出咱老师的想象。
两次外出培训,都给我思想上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先进的教学理念荡涤着我的心灵,解除了我心中的困惑,专家们所带班级能在轻松自如中取的辉煌成绩,令我羡慕嫉妒,课改带来的成功、带来的希翼,使我有种不改欲罢不能的冲动。但大家也共知,比葫芦画瓢,是画不像的,死搬硬套,是找不到出路的,我们必须把学来的先进理念经过甄别进而吸收内化,选择适合我们的引进课堂,这样才会做出更好的自己!才会打造出自己的名片。这也是两次培训引发我的一点体会与思考,希望也能触动大家的内心深处,拨动你走进课改大潮的心弦,想搞好小组合作的心弦。
老师们,
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我们后河镇已走在了前列,多年的践行实施中,随之也产生了不少困惑,就我个人而言:课堂上小组合作没有真正达到预想的效果,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多数还是流于形式的,表面上几个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实质上是合坐而不合作。你不妨走进小组内部,倾听他们的讨论之声,你就明白了,目前课堂的合作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合作形式?我想,咱都是明白人不用细讲。但面对这样的状况,又不知道如何改进?欲改变现状,今天,我就采撷龚雄飞院长的精彩报告 内容之一 ----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主题是:把小组合作中的假合作改进为真合作,把浅合作改进为深合作。
我想这个主题一定是咱一线课改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之前的小组合作是这样进行的:(插入视频,准备录一节合作视频播放一段。)这就是之前,在我心中,我所认为小组合作就是遇到难题,四人围桌而坐,由本组中的优生给学困生讲解一遍,就万事大吉,至于学困生到底听懂了没?我心里还真是个未知数,不敢说合作是有效的,我只能说,那样的合作只能强化了优生对问题的掌握,关注的是一小部分,而忽略的是一大部分,这是与新课标相违背的。听完龚雄飞院长的报告后,充其量把这种合作称之为假合作、浅合作。那如何把假合作改进为真合作,八浅合作改为呢?这是今天我所要交流的主要内容。
把假合作改为真合作,首先关键要取决于课堂问题的质量,问题的质量决定合作的智能含量。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谨慎选择问题,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质量来确保合作质量。那怎样判断问题的智能含量呢?首先从学生的视角判定——真问题:真问题判定的原则是个体解决的问题难度要小于合作学习的问题难度小于小组解决问题的难度。也就是说要了解学生的学情,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从教学视角判定主问题,主问题就是教学的重难点加思维的引爆点。主问题是聚焦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内容。来源有两个,一是由老师提出,二是由学生产生。大家在交流时,都认为我们现阶段的实际教学中,主问题往往由老师提出,这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去尝试让学生自己生成教学主问题。当然,这需要老师锁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现精准的定向后,诱导和激发学生生成主问题。举例(像这样没有深度加工的就是假合作,能一个人能力就能解决的问题也没必要合作,其实在课改的课堂上就是给每位教师一双慧眼,打假课堂,打假合作。讲到这,也许大家会问,那怎样判断主问题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性?其实方法很简单,在合作之前对问题进行评估:问题一出,学生都会,那就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问题出示后一到两分钟,会做的学生就六七个左右,那这就有合作的必要性。:韩辉校长的一节物理课中,合作是恰到好处:出入图片;判定线路的短路问题,在自主学习后,通过反馈,知道的学生寥寥无几,于是,这才给学生搭建合坐探讨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判定什么情况下是短路,这就是课堂的主问题。教学是灵动的,不是死搬硬套的,并非任何一节课都必须有合作,都要视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定,再者,课堂上的合作也并非是越多越好,合作泛滥则只能说明设置的主问题需改进,一节课上,2---3次足以。
二.把浅合作改进为深合作。
深合作的标准是全员参与,深层分享。
在合作中往往有半参与人,和不参与人,这都称之位边缘人。插入图片
那么,如何使全员参与呢?是全员参与的方法就是利用小组长,发挥小组长得职能:1).组织有序交流2).引领深度对话。(在此,就要说明,选拔小组长特别重要,小组长一定要有组织协调能力。)
第二,引领深度对话。
有序交流:弱者先讲,中者补充,优者总结。
弱者可讲一点、两点,讲错也没关系的,只要开口讲,相信他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在这里解释:让学困生先讲不是对他的歧视,相反是彰显他的主体性,照顾他,保护她,让他有种存在感。(人一旦被别人看得见,就会点燃他心中的积极参与火花,参与了,就或多或少地就有收获。)
优者总结,就是指优生对问题的概括提高以形成共识。最后的总结概括,不仅是检测优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是拔高了他们对问题的梳理能力,强化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度。插入视频
刚才咱观看的一截视频,是一节处理习题课,教师分好任务,就让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习题,一位新入职的老师在教学模式上一定是先入为主,因此,在开学初对新入职的教师进项课堂培训,是很有必要地。通过培训,他们的课堂是跟进课改的步伐,在小组合作中虽然有那么一点点不足,但能改掉传统的教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那样的课,效果要好得多。咱分析一下,在这段小组合组中存在有哪些不足;1,是不是缺乏组长的主持,2、是不是没有按弱者优先的顺序来进行?3、小组的合作相当于简单地对了个答案;置于对学生不会的问题没有做认真分析探究。我想着效果不会太好,当然,有了第一步地迈出,在今后的不断探索总结中,一定能把小组合作做到最好。因为这位年轻教师在于我的交流中,我感知到她是个很用心,很有思想的教师。在这里,我衷心祝愿她用心做课改,用心做教育,未来的她一定卓尔不凡。
下面咱再看一节案例:
结束语:
老师们,以上我给大家交流的是关于如何把假合作改进为真合作;如何把浅合作改进为深合作。
咱们在整体回顾一下:这两方面可归结为两句话:1、把假合作改进为真合作,关键是看课堂主问题的设置。2、把浅合作改进为深合作,关键看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小组长对问题的巧设追问。这两方面掌控好了,那小组合作的效果一定是高效的,那咱老师也一定是幸福的。
1、把假合作改进为真合作,关键是看课堂主问题的设置。2、把浅合作改进为深合作,关键看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小组长对问题的巧设追问。这两方面掌控好了,那小组合作的效果一定是高效的,那咱老师也一定是幸福的。总结的很准确、很到位!
小组组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小组不可或缺的一员,明白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人都有自己应尽的职责。老师可以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组长:有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负责督促组员完成任务,协调组内外关系,组织组内的总结和评价。记录员:由作文水平高、文笔优美者的同学担任。负责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文字加工。汇报员:由胆子大些、语言组织能力强、表达条理清晰的同学担任。负责小组学习结果向外发布信息,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出总结性发言,并随时解答别人提出的疑问。成员职责的分工不是固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需要,成员之间的分工任务可经常性地进行轮换,以期使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小组每一份“工作”的艰辛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