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淑君中学 刘福宪
摘 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把地方乡土资源有机地整合进自己的教学,是对课程资源必要的扩展、延伸和补充,能够解决我国美术课程资源结构单一、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的现状。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我们应以本乡本土的资源为载体,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使美术课堂和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乡土资源;农村;美术教学;运用;
由于受地域和经济文化的限制,很多时候美术课程无法被充分利用、实施,使学生享受美、创造美受到了阻碍。在我读小学时就根本记不起有美术课,隐隐约约记起有美术课时已经上初中了。那时的美术课对教师来说就意味着一块黑板,几支粉笔,对学生来说,也仅仅是铅笔加橡皮和图画本罢了。如今,农村的学习、教学条件和城镇已相差不了多少,更是多了乡土资源可利用。我认为这是农村教学的优势,只要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农村美术教学将会魅力无限。《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文本教材断然不可缺少,但我们决不能把学生局限在书本之中,而应跳出书本,走出课堂,在校园、社会、大自然中去探索、学习、创作。我个人认为的确如此,“美术”其实就是生活的缩影,应该是“我手画(制、贴、作……)我心”。农村学生相比城里的学生,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他们和大自然靠得最近,对生活的感受较深刻,了解“审美的第一材料”也很丰富。如果美术教师能恰当地开发和利用那些有利资源,将对促进农村基础美术教育以及实现素质教育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乡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蕴含着传统文化的骨血,也是当代思想者的精神家园。美术作品其实是生活中许多人与事的缩影,乡村美术课程素材是课本上的要点与师生在生活中互动的交汇点,乡土资源能使我们的美术教学释放出无限的魅力,同时也能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技能,进而得以提高美术文化素养。
作为地处农村的我校,所有教育对象都是农村家庭的孩子,由于经济与环境的限制,手中的绘画工具限制了他们尽情享受书本所能带来的快乐,他们学习美、享受美的权力受到了制约。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国家新课程给农村美术教育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我们在尽可能利用书本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学生已有的内在的兴趣调动,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乡土资源,如乡土材料、乡土游戏、农村风俗,为学生提供来自社会、自然的丰富的活动材料,使洒落在我们身边的乡土资源通过教师们创造性的构想与实施,让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展示。曾经有一位学生做了这样一件作品,他把泥巴做成了一个头戴荷叶的光屁股小孩,煞是有趣儿,给人带来一种质朴的乡土气息。此外还有那些色彩各异的种子粘成的作品,真是丰富极了。这些自然物质的充分利用,在丰富了农村校园文化的同时,也为农村美术教学增添了生机。乡土资源作为学生熟知的生活环境和内容,有着先天性的优势和特点,从某个角度来说它是美术的一个载体,一个现实化的展示。运用乡土资源,有助于让学生更清楚的感受和认知美术,进而增强自我学习美术的动力,同时也能够从根本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教育性的价值和意义。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乡土资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乡土自然资源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往往说不知道创作什么素材,往往临摹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不能够深入的感受到艺术的美。陶行知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初中美术教学内容本身是泛泛的,没有特定的要求。学生家乡的自然风光无疑是美术教学的最佳内容,诸如:春天道路两旁的绿树丛林、秋天的硕果累累、成片的田野、小河流水等等,都是最自然且是学生身边的内容。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乡土自然资源来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即:将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真正的去感受自然美,进而产生创作美的欲望。
如:在学习《春天的暢想》教学内容时,我组织春游活动,带动学生走进田间,让学生自由的观察、并用美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术手法表达美。学生走进田间,用心的去感受,发现家乡的自然美,纷纷开始进行创作,诸如:有的画公路两旁树木新出的叶子、有的画绿油油的田地、有的画田间的迎春花、有的画田间灌溉等等,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春天的感受。
二、运用乡土造型资源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新背景下的初中美术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中增加了不少手工创作内容。而乡土资源中有着多元化的造型资源,诸如:植物、动物、生活用品、衣物等等。近几年社会上也不乏出现运用乡土造型来进行美术创作的案例,诸如:运用秸秆进行创作清明上河图、运用粮食粘贴创作人物画等等,学生对这些都很感兴趣。而这些乡土造型资源也是简便、实效性轿强的。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了乡土资源美术造型材料利用这一课题,鼓励学生运用乡土资源进行创作美术。
如:在学习《装点我的居室》单元中的装饰画教学内容时,笔者给予学生自主权,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的资源进行自己动手创作,首先,让学生进行材料的收集;之后,引导学生确定创作方向,筛选材料;最后运用材料进行创作。学生纷纷开始就自己的喜欢进行选择、创作,诸如:有的运用玉米粒粘贴自己的画像、有的用稻草杆制作劳动的人民、有的用废旧毛衣线制作屋内设施等等。这样,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乡土造型资源随心所欲的进行美术创作,强化了学生对美术知识构图、形象、色彩等的认知和运用,以丰富的教学内容活化了美术教学。
另外,农村还有千姿百态的原生态动植物资源,如树叶、石头、泥土、松果、稻草杆、豆类、动物毛发,等等。这些身边熟悉、唾手可得的自然动植物资源就是农村孩子开展美术学习活动取之不尽的宝藏。在实际教学中配合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学校身处农村的特点,把能用到美术创作中的动植物材料带到课堂上来,把能在生产生活中进行现场教学的课搬出教室,实施以自然资源为材料,以自然环境为场所,鼓励同学们就地取材,让家乡动植物走进美术课堂,让学生从熟知的动植物材料中感受家乡的美,感受生活的美好,锻炼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美的意识,并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如,可利用植物的叶子、果实等上一节的美术综合探索课,带领孩子们搜集各种树叶、玉米、豆类、各种瓜子等,拼摆成各种造型。孩子们凭着想像力,摆出了可爱的“猫头鹰”、栩栩如生的“鱼”、神秘的“城堡”等作品。新《课标》把课程资源和教师的教学与各地的实际联系得更加紧密了,使课程资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概念。如果我们教师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去做,一定会使我们的美术教学呈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与地方色彩。课程改革也一定会使许多教师在开发和利用地方资源过程中,受到锻炼,成为一批美术课程开发的骨干力量。
三、运用乡土社会人文资源,升华美术教学认知
初中美术范畴较广,涉及的内容更是多元化的,诸如:涉及、绘画、欣赏等等领域。然而,初中就美术教学内容时间的安排是有限的,一般都是每周一节或者两节课,且课与课之间的时间相对较长,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教师在课程上以及作业安排上的困扰。传统的美术教学更多的是以娱乐形式出现的,学生过后都忘记了,教师对于美术的态度也是模棱两可的,从而使得美术失去了其教育的意义,也不能够很好的促使学生人文与艺术的融合等,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乡土社会人文资源,来打破传统美术教学课堂时间上的局限性,将美术学习与生活相关联,即:每个地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家乡风情和生活风格,笔者运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灵活的美术创作,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陶冶自我情操,感受美术的魅力和价值,升华自我对美术的认知。
如:在学习《格调高雅的生活品味》一单元时,里边涉及到剪纸的内容。对此,笔者安排了“剪出中国梦,我的梦”的展览活动,准备时间为两个星期。学生看到这个活动之后,开始走访家乡的剪纸能人,虚心的去学习剪纸,之后共同合作创作出一幅幅带有梦想的美术作品。整个过程,学生都比较积极主动,从学习中很容易就体会到了民间文化的精髓,进而端正自我对生活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等等,增强自我学习美术的信心。
总的来说,乡土资源已经成为现下教育中所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源,其中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等等都有着很强的教育实践意义。教师合理的运用乡土资源进行美术教学,一方面能够深化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和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熏陶学生的审美意识,宣扬民族精神等,一举多得,值得每位美术教师去深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