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展示的课堂更精彩
------我身边的高效课堂征文
长葛市淑君中学 刘福宪
2008年以来,我校在学习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实施了课堂教学改革。从最初学习杜郎口的“126课堂模式”到洋思的“先学后教”东卢的“导学案”,再到最终我校确定的“导学案引导下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目的都是把学生放在了首位,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真正使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权力,想下位就下位,想上台就上台,想回答就回答,想挑战就挑战,而教师,只需给个中肯的点评就行了,为了营造这样的氛围,教师展现给学生更多的是笑脸和掌声……学生在相互质疑中锻炼了脸皮的耐受力和心理的承受力,在小组讨论和全班展示中提高了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不就是综合能力的提升吗?这不就是教育的目的吗?
我想,只有教师转变观念,由高高在上转变为蹲下身子了解和尊重学生,才能创建和谐的课堂。只有课堂和谐了,才能产生课堂共振;只有课堂共振了,才能产生最大效果,获得课堂的最大效益。这,才是“高效”课堂!
基于此,我想,我们的教学改革不要过于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某种所谓高效的课堂模式,却忽略了教师自身素养的改革?如果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尊重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自会产生一种强大的磁场,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课堂,“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对老师信任,才会对老师的课充满兴趣,也才会有高效的课堂。
近段,我校的赛课活动,第一阶段的汇报课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语文组活动已近尾声。本学期,语文组全体成员为了寻求打破制约本学科发展瓶颈的途径,大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再提高些,进行着不断的尝试、总结。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赛课前,同课头的教师相互切磋、探讨,授课者又结合自身教学风格,课文类型,精心科学地设计导学案,突出“准、精、新”,既抓准文本的重难点,又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课堂上学生依据学案学习,教师适时加以点拨、总结。一节课,看似行云流水,但细细品味,似乎语文课也成了问题解答课,学生的展示仅仅停留在了对文本的品析上,语文的诗意少了些,学生的展示单一了些,久而久之,学生能力的提高只能是句空话,他们的情感世界会越来越荒芜;洞察生活,鉴赏品析能力日渐下降;写作资源愈来愈枯竭;写作水平日趋低下。语文课上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该演的,放手让他们去排练,表演;该读的,一定让他们好好品读;该动笔的,留些时间,让他们认真布局谋篇,或记叙,或抒情,或发表高见;该评价的,让他们抒己之见。在演、读、写、评中陶冶情操,丰富思想,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展示的课堂更精彩。
课堂改革中,评价一节课的标准,往往侧重于本节课是否“活”,但课堂上一味的“活”,无目地的“活”,更能导致一节课学生收效甚微。为了力避这种现象,我校各学科组教师,结合赛课中的经验、教训,从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入手,进行大胆的探索,结合文本特点,确立课堂训练的重点,让学生学就学扎实,练就练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以理、化、生组为例。他们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之前要“静”,学生先自学2—3分钟,找出不会的问题,然后再小组讨论,让学生动起来,这样小组展示时,才会有的放矢;教师点评时需要“静”,学生要记录、纠错;教师提出问题后需要片刻的“静”,让学生养成先思考后回答的习惯,提高学生展示时的正确率。总之,“静”是为了更好地“动”,这样,展示的课堂才更精彩,学生的学习才更有效。
其实,如何让展示的课堂更精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会在赛课活动中,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尝试,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使展示的课堂更精彩,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