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一)导入:
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足见《逍遥游》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二)巩固复习(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一词多义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名词,气息)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名词,志向)
《齐谐》者,志怪者也 (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 (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词,名称)
自名秦罗敷 (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 (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动词,说出)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 (形容词,穷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 (动词,走到尽头)
2.虚词用法:
其: ① 代词 其翼若垂天之云 (代“鲲”译为“它”)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代词,代“水” )
彼其于世 (代词,代“宋荣子” )
② 助词 不知其几千里也 (句中表舒缓语气)③ 连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
而: ① 连词,表顺承 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 连词,表修饰关系 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
③ 连词,表并列关系 水浅而舟大也、而彼且奚适也
④ 连词,表转折关系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 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⑥ 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 而御六气之辩
⑦ 通假字,通“能” 而征一国者
之: ① 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
② 助词,“的” 穷发之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 代词 而莫之夭阏者 (代“鹏”)
④ 指示代词 之二虫又何知 (指代“此”“这”)
⑤ 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三)精彩句子鉴赏
[例句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解析]野马:指游动的雾气。春天阳光发动,远望野外山林水泽间有气上扬,犹如奔马,故以“野马”名之。其:前两个“其……其……”连用,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究竟是……抑或是……”或“是……还是……”。后一个其为人称代词,代大鹏鸟。
[翻译]像野马奔驰一样的雾气,飞扬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而造成的。天空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它高远得无法到达它的尽头才显出这种颜色的呢?鹏鸟从九万里的高空往下看,所见到的情景,也不过像人们在地面上看天空这样罢了。
[思想]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用“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同时意境广大,胜人一筹。
[例句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解析]之:第一第二个是助词,前者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使其短语化,第二个表修饰关系,[翻译]再说水积的不深,那么它负载大舟就没有力量。到一杯水在堂屋的低洼的地方,那么只能用一根小草作为浮在它上面的船,放一只杯子在它上面,就会被粘住而不能浮动了,这是因为水浅而船大。
[思想]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为下文提出“小大之辨”作铺垫。
[例句3]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解析]汤:商汤王。子姓,名履,商朝开国之君。棘:人名。一作“革”(ji),《列子·汤问》作夏革,相传是商汤的大夫,也是当时的贤士。焉:两个均为兼词,于之(在那里)。羊角:旋风的俗称,因旋风盘旋而上犹如羊角,故名。绝:超越。
[翻译]汤和棘问答时就说到这类事。 极荒远的不生草木的北方,有一个大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海。那里有一种鱼,它宽广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一种鸟在那里,它的名字叫鹏,背像泰山,翅膀向天边的云,乘着扶摇羊角之类的旋风而盘旋升到九万里的高空,超越云雾,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向南飞,将要飞到南海去。
[作用]第一自然段对大鹏鸟的描述是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故而,作者引“汤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鸟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有“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重读者对“大小之辨”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例句4]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解词]奚适:即“适奚”,到哪里,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翻译]我腾跃着飞起来,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这也是飞翔的最高境界啊。而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作用]庄子用拟人的手法,寥寥数语,将斥鴳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一方面说明小鸟局限于自己促狭的活动天地;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们和大鹏鸟一样,也是自得其乐舒性逍遥的。作者用寓言故事,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例句5]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如此也。相当于“的”,第三个代词,它(坳堂之上的水)。焉:兼词,于之(在那里)。[解词]效:胜任。比:合,联合。而:读为“能”,才能,能力。征:信,取信,使……信任。此:代斥晏。
[翻译]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品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国之君满意,能力能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自己看自己洋洋自得`沾沾自喜,也就想斥晏一样所见甚小啊。
[作用]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晏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同时也为下文“逍遥”的提出作铺垫。
[例句6]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解词]乘:顺应,遵循。正:本所应有,指万物自然之性。六气:阴`阳`风`雨`晦`明。辨:通“变”,变化。恶(wū):何,什么.至人:修养达到顶点的人.神人:修养达到神化的人.
[翻译]然而顺应天地万物之性,来驾驭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而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的,他还依赖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至人没有自我,忘掉了一切,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神人无所为,无意于求功,圣人无意于求功名.
[作用]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极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辨”,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的,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四)探讨“逍遥游” 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分组讨论:对“逍遥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
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③学生思考并明确: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明确
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知人论世: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 巴蜀书社)
(六)探究:庄子思想
人生的三重境界——《逍遥游》主旨新解
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文章开头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在那无风洪波百丈,溟溟无端崖的海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当它腾空而飞之时,断绝云气,背负青天,垂阴布影,若天边弥漫之云。这只鸟并不甘心在荒凉的北冥蛰居,它向往“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自由翱翔,它向往南冥的生活,于是,它振翅奋飞,击水三千,然后盘旋而上,高飞九万,飞至半年,到达天池,才满志而息。这则寓言,描绘了不畏艰难险阻、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展翅翱翔的大鹏形象,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安于现状、不知进取、没有追求的蜩与学鸠。“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对于学鸠的嘲讽,庄子斥责曰:“之二虫又何知!”,并提出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并以形象的例子加以论述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并由此得出结论:此小大之辩也。由此可见庄子对鲲鹏生活态度的肯定和对蜩与学鸠生活态度的否定,可见庄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有的人安于现状,不愿为理想付出艰苦的努力;有的人却把自己的生命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彩虹。“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司马光)“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激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张闻天)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人生不能没有追求,没有追求的人生是可悲的。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就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庄子不仅是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高举着理想主义大旗,引导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积极拼搏、努力探索、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同时他还告诫我们要重视积累,为实现人生的跨越打下基础。他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以风为喻,强调了积累对成功的重要性。
如果人生能像大鹏一样遨游于九万里的高空、傲视万物,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是不是就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呢?是不是就应该自我满足了呢?作为洞悉万物、洞察内心的庄子给我们提供了人生正确的答案,提出了人生应当有更高的追求。对于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的成就有些沾沾自喜,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显然,宋荣子的人生境界要高出他们,他能做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宋荣子能不被荣誉所累,不被世人的诋詈所毁,坚持真理,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探索,这实是难能可贵的。庄子以宋荣子为例,阐释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战胜自我,继续追求。
庄子对人生的探索不止于此,他指出宋荣子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为什么呢?作者以列御寇御风而行却犹有所待为例,说明他们未能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那么,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第三重境界是什么呢?庄子把人生的最高境界描绘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是一种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的、心中无我的崇高境界。只有如此,才能潜心学习,为人生的腾飞打下厚实的基础,才能不畏险阻,翱翔于九万里的蓝天,才能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以热爱作为奋斗的动力。
综上所述,追求——不断追求——没有追求,是庄子人生探求的三个阶段,也是探求积极人生的三重境界。
本文参考书目:《白话〈庄子〉》
《中国古代哲学寓言选》严北溟 著
(七)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1.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 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平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3)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
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八)结束语
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 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板书设计
逍 遥 游
庄 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1)鲲鹏 ——————形体的变化(描写)
————有所待
——————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
也有所待 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 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 也有所待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 (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补充验证前文
(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人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 (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 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