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积累事实论据 杨喜森
yangxisen发起了2019-06-19
0
回复
33
浏览

       高考“写作发展等级”中的一项表述为: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论据充实”主要指议论文。这一点顺应了近年议论文写作受到重视的事实,明确了对议论文要求中的重要一点——论据。要求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内容要更加充实,不能空谈,而且材料是作为“论据”出现的,突出了议论文文体特点。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一个人要丰满多彩,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没有论据的文章是苍白而缺乏说服力的。

       在很多学生的作文中,论据少得可怜,导致文章只能是夸夸其谈,只能是一路干说,写者无味,看者无趣,清汤寡水的;甚至用错,把爱因斯坦说成是发明灯泡的发明家,让人喷饭,此类作文如何能得高分?

       那么,如何做到论据充实呢?首先,要多积累材料,运用自己熟悉的做过分析的。其次,一知半解的道听途说的材料不用。说起来容易,但对于想我们这样封闭式的学校,困难还是蛮大的。材料的积累,我们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课内的积累,二是课外的积累。数子,名言等论据主要是收集记忆,下面主要谈一谈事实论据的积累。

       首先,从语文课内积累。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我在讲完课后,就问如果我们写议论文,它都可以来证明什么样的论点。学生思考之后,做的回答归纳如下(不对的这里不予列举):

⑴可以证明说话要讲方式,即“讽”,委婉的劝谏,这样效果才可能好,可以反证死谏的不可取。

⑵可以证明孙子的“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

⑶可以证明善于纳谏就可以取得好的效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⑷可以证明亲疏远近不同,观点也不一样:“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⑸可以证明人受的蒙蔽是很多的。“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⑹可以证明一个人应该善于反省。“暮寝而思之。”

⑺可以证明人由于某种原因有时是不会说实话的。“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⑻可以证明以己推人。

⑼“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可以证明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然后,围绕每一个论点,写一段文字,力求言简意赅,叙事准确而完整,文采飞扬,能够很好的展示自己写作水平。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的和纵向的比较。例如,可以跟唐代的李世民和魏征比较,也可以跟商纣王和比干比较。这样,既记住了事例,又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再如《种树郭橐驼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报任安书》等等,都可以进行这样的归纳和总结。只要善于挖掘,课本也是一个丰富的宝藏。

          通过以上这些分析和归纳,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更让学生写作时有了充分地论据,因为之前已经对事例进行了认真而细致入微的分析,所以学生运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紧扣观点。

          其次,从语文课外积累。

          要想写好作文,必须有一定量的阅读,并且深入地进行分析,读懂读透。我要求学生只要读书,就把事例摘抄下来,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如,很多学生都好运用项羽的例子,却对项羽知之甚少,有时用了也不当,甚至闹出很多的笑话,原因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是因为学生知道一些如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读过杜牧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及毛泽东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但那却不是全面的真实的项羽。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然学生了解这些例子,我就把《项羽本纪》印发给学生,学生也乐意学习,积极性很高,我就进行一些引导和讲解。然后,让学生分析总结,学生得出如下的一些结论:

⑴项羽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做人应如项羽。

⑵项羽目光短浅,无远见卓识,不能深谋远虑,以致难成大事。

⑶策略错误,不能与时具进,所以失败。

⑷项羽烧杀破坏,残暴鲁莽,丧失民心,导致军败身亡。 

⑸少有大志,终成奇功。

⑹狭隘保守,不善反省。

⑺不善用人,用人唯亲,是项羽失败的关键。

⑻项羽是仁义之人,讲良心。

⑼无颜见江东父老是有责任感,有骨气,有羞愧之心。

⑽项羽是令人崇拜的一个大英雄。一身霸气,嗔目而叱之,人马俱惊,单枪匹马竟可以击杀数百人。

⑾项羽是个刚愎自用之人,“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项羽是一个性格暴躁的男子,却也是个用情专一的人(就喜欢虞姬一个,临死还挂念她)。

⒀年纪太轻,没有经验。

⒁读书少,不能借鉴历史。

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人生。

光明磊落,不象刘邦总玩阴的。

…………

学生得出的观点多而奇,然后让他们讨论分析,各抒己见,需要用事实去证明他们的论点,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这样,既可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记住史实(事例),也可以促进他们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借鉴历史,反思历史,提高他们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也能让他们在生活中引以为鉴,学会做人。

还可以进行横向的和纵向的比较。比如,可以和同时代的刘邦韩信比较,和不同时代的李自成石达开比较。

这样,在作文中,学生的观点才会有可能深刻而全面。

当然,也可以从报纸杂志上找一些事例来进行象上面的分析和总结。

通过这些训练,在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事例之后,遇到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或者看图作文时,这些训练就会起作用,就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认真分析、正确审题,也能够帮助他们很好的立意,更能让他们在高考考场中挥洒自如,轻松获胜。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