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室的组织下,我参加了第三届“中学数学新课改实施能力提升高级研讨会”线上培训,这是由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和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编辑主办、首席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章建跃博士主讲的一次学术盛会。下面是我的一点学习心得:
关于数学核心素养,已提多年,但我心中并不十分清楚,这次通过听章建跃教授的讲解,让我对数学核心素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张奠宙:通俗地说,数学的核心素养有“真、善、美”三个维度:
(1)理解理性数学文明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真理的严谨性、精确性;
(2)具备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3)能够欣赏数学智慧之美,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章建跃教授指出 “三会”是数学核心素养,“三会”指的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具体实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章建跃教授指出:教好数学就是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理性思维是数学核心素养的灵魂,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使学生学会有逻辑地、创造性地思考,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成为善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人才,是数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数学育人要发挥数学的内在力量,要用数学的方式。数学育人的基本途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训练的基本载体是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推理是数学的“命根子”,运算是数学的“童子功”。教好数学就要引导好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数学抽象获得数学对象,构建研究数学对象的基本路径,发现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结论,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现实问题。要把如何抽象数学对象、如何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关键任务,以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何由以知其所以然”的跨越。
章教授还特别指出“三个理解”(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首先源于对数学内容的理解不到位,特别是对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深度不够。教学的站位不高,思想性不强,纠缠于细枝末节,导致培养核心素养乏力,原因在于对内容的育人价值挖掘不够。心中有学生就是教师有素养。能为学生着想的老师就是高素质的老师——什么叫“为学生着想”? 慢下来,给学生“悟”的时间和空间,“慢”就是快!先让学生思考、感悟,经历“猜想——验证”、“发现——论证”的过程,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冥思苦想而不得其解,一经提示就恍然大悟,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的现象,正是数学素养低、数学能力差的表现。改变这种状态,要让学生不仅能做而且会想,唯一的办法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先想、先做,老师在如何想、如何做上加强引导。这就需要限制课堂容量,放慢教学节奏,给学生“悟”的时间,给学生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这和咱们现在所用的“导思议评”教学法是不谋而合的。学之道在于“悟” ,教之道在于“度”。我们在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的基础上还要理解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让学生有实质性的数学思考。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自然拓展过程,数学性质的合理猜想与论证过程出发,通过适当的问题引领,来实现这样的目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一般概念的指导作用,提升思想性。通过具体事例的归纳概括,特别是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从表达中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并用“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想到的?” “能把你的想法说得更清楚一些吗?”等促进思考,要把实质性的归纳机会留给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用概念解释数学对象、通过归纳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与习惯,是促使学生深层次参与课堂教学的有力举措。
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根据课改要求,还要理解技术,理解评价,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何由以知其所以然!反复学习,学以致用,提升自己,带动同行。感谢工作室为我提供的弥足珍贵的学习机会,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深度剖析与反思,都会为我在数学教学这条路上的前行注入满满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