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思、议、评”四要素在数学教学中的思考
asx201904发起了2019-07-25
0
回复
25
浏览

“导、思、议、评”四要素在数学教学中的思考

许昌新区实验学校:孙书军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进行转变,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近年来,我校推行“导、思、议、评”课堂教学模式,虽还谈不上很有名气,但还是取得了一定卓效。我结合自身教学与教研的实践,谈谈对“导、思、议、评”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导、思、议、评”课堂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历和学生问卷调查,先从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状况做如下分析:

    1.好动、爱讲话、课堂注意力难持久、自控能力差。

    2.数学思维简单、形象思维难建立、抽象思维无基础、针对问题常常冲口而出、答非所问。

    3.学习交流、讨论往往人云亦云、难树己见,思维的闪光点往往在不坚持中一错而过。思维也就在一次次放弃中养成惰性。

    4.观察分析无耐性、不细心、往往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或假象所迷惑、难以拨云见日、难以感受尝试成功的刺激。

    5.会的嫌简单,稍难又嫌烦,总不想动手。对于较繁的式子、较困难的图形就不于理睬,放置一旁,再遇类似问题,似曾相识、动手就困难。

针对数学课堂这些实际情况,要想彻底改变现状,需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着手,经过校领导外出学习、考查,与一线教师多次交流、沟通,最终决定在我校推行“导、思、议、评”四要素精品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一年多的使用,数学课堂教学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一步步培养起来。

 二、“导、思、议、评”四要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导、思、议、评”四要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体现过程性,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与方法;突出“思”和“议”,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为出发点;凸显探究性,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

(1)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包括导课和导学,“导”贯穿整个课堂。新颖的导课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景,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的进入学习。导学要抓关键点,一般安排在议论研讨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在研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所提出的疑难问题,采用恰当的方式和准确的语言加以引导,使他们思考有正确方向,教师不要直接讲结果。

(2)思:即学生按照课堂导学提纲上问题自学,独立思考解决,分析归纳并做好记录。教师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设置问题,并为学生提供或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并研读思考。其中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层层递进,推动学生思维的展开,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思考当中。这里的思是要把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让学生回答有方向和思路。

(3)议:这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环节。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讨论题目让小组集体讨论。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讨论的价值,让学生讨论有目的和方向。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设知识迁移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新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畅所欲言,大胆质疑,促进合作,发展思维的流畅性,让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4)评:评在课堂上包括自评、他评、师评等多方面。学生“思”、“议”后,学生成果展示后,需要学生自己解释和讲解,其他学生纠错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总结概括等。课堂上教师对这节课的重点内容知识梳理、易错点、易混点做总结是这节课的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对这节课的重点加固和强化。

三、“导、思、议、评”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

 1、要有和谐的课堂环境。

和谐的课堂环境能唤醒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使之产生强烈的欲望,并积极进入状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

(1)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保持宽容与理解,给予鼓励与引导,少一些批评与指责,多一些赞扬与鼓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消除师生间的无形的心灵鸿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问题的环境与机会,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与意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倡导多样化的解题策略。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同时又能满足学生的求胜心理,形成热烈的课堂氛围。

2、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

情境创设要基于现实生活。创设情境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去选择教学资源,把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呈现给学生。数学素材要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亲切,由此产生好学、乐学的动力。

四、“导、思、议、评”课堂教学中几种关系的处理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自主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主动在观察、操作、猜想、推理、讨论、自学、交流等活动中获取知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与理解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讨论合作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合作学习不能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合作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大多数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要给学生自己解决, 以发展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导、思、议、评”四要素教学模式,使我明显感到, 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