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保证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欢迎发表观点
精心准备,是课堂讨论有效进行的前提。
1 讨论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并精确表述要讨论的问题。因为,问题的好坏影响着讨论的质量,精选问题是组织讨论的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好的问题本身应是明白易懂、表述清晰的,其答案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需要知识的深化和综合,学生回答时需用自己的立场加以诠释。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经验,结合一些生活经验来没计讨论的问题,如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当然,有些讨论的问题是课堂中自然生成的。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度,既不能过于浅显,没有任何讨论价值;又不能过于深奥,让学生看了一头雾水,无从下手。
巧妙地设计新课导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萌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巧妙地设计新课导入,是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尤为重要。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求知、求动、求趣、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出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情境。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风趣、诙谐、机智的语言来创设情境。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凭空想很难把答案想出来。
那么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兴趣呢?,我想,在教学中,应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心,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他们更多的机会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如教学“认识角”时,从角这个字认识,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自然会想到了生活中的角,数学上的角,人民币当中的角和语文课学到的有关角的词语……这样使学生在脑中储存的对于角的有关信息全部暴露出来。然后教师小结,揭题――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数学上的角。 数学是一门以思维训练为主的学科,许多学生感到定理推理严密,思维量大,难以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采取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方法,只会使学生厌烦疲劳,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巧妙激疑,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