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理念的学习、实践与思考

默认教学计划
5人加入学习
(0人评价)
价格 免费
教学计划
承诺服务
课程介绍

   随着部编教材的投入使用,关于新教材的培训我参加过,但理解还不够。这次培训,我特意又选了介绍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与使用建议的课认真学习,期待自己有新的提升。

   专家的讲座,结合教材实例具体讲了新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使用建议。让我对新教材的理念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该如何将这些新理念更好地落实、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学习中,我注意到专家多次都提到了“新教材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点。新课标中也有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些都强调了课程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更加凸显了语文的工具性。意在引导我们,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语用实践,让语文课堂回归“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本。“本立”而后“道生”,明确了这一根本,课堂教学,我们就要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进行有的放矢的语言文字训练。

   什么是语言文字训练?说得简单一点,语言文字训练就是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的训练,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把这些训练分为理解语言的训练、积累语言的训练和运用语言的训练。

   理论的理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内化、吸收。基于以上的学习、理解,我在教学中积极实践,特别是对新教材课例《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的研磨,让我对今后如何利用新教材更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了一些浅显的思考:

一、立足课标  定准目标

   课标是标杆,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教语文,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例,应该确立、落实哪些语用训练目标,我们都要立足课标,依据科学的目标体系,进行恰当、准确的定位,在课标的框架内有计划有预设的开展语言文字训练,不越位,不缺失,才能切实提高语用实践的效果。

《我要的是葫芦》备课中,我依据课标中对第一学段的要求,先明确了年级教学目标:

识字写字方面: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拼音、运用多种识字方法主动独立识字的能力,写字注意姿势,由写好基本笔画逐渐到掌握字的结构,规范、端正、整洁书写,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阅读方面:培养阅读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在阅读中积累喜欢的词句。

   从以上目标中又明晰了第一学段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点,即:识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写好话。识字、写字、学词、学句重在方法的学习与指导。

   然后参考教学用书中对《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设立的总的教学目标,依据新教材“更加强调语用”这一理念和学段目标,联系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和已掌握知识,结合文本和课后习题对“注意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这一语用要点的指向,对总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后,确定了第一课时以掌握一定的识字、写字方法,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为语用训练点。由此,第一课时的目标才设定为: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谢、棵、盯、治、怪”五个左窄右宽的字,掌握一定的识字、写字方法。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

   这样依据课程目标体系,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特点设立的课时教学目标,是精心而周到的,也是科学而有效的。后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样立足课标而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准确的、恰当的。

二、精准切入  敢于取舍

   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都要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运用”展开,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找准适切的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点,一课一得。切忌面面俱到,不敢大胆取舍,一节课满满的让人不得喘息,所有“教学点”都似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结果捡了芝麻漏了西瓜。

   在确立了《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目标之后,我就紧扣目标,结合学情,寻找适切的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比如:在写字训练中,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由于谢字和其他四个左窄右宽的字不太一样,较难把握,考虑到五个字书写量太大,就定为指导书写“棵、盯、治、怪”四个结构特点更明显的字,进而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左右结构字的书写方法。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依据阶段目标中对“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这一要求,结合课后习题“注意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这一语用要点的指向,也为第二课时读好反问句,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特点做好铺垫,做好承接,就以指导读好文中的三个感叹句为切入点,在读好相应语气的基础上,又出示了一组和课文有关联的带有感叹号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迁移,真正达到“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这一语用训练目标,同时凸显出训练的梯度,教学条理也更为清晰。

三、顺应学情  以学定教

   记得叶小平老师在她的专著《小学语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中曾这样说:“如果把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看作是一次长长的旅行,那么教师就要随时了解我们的孩子从何处出发,现在正在什么地方,将继续往哪个方向前进。我们要对学生曾经学习了什么和将要学习什么,孩子已经具备了哪些本领和将要练习哪些本领有个通盘的了解。”是的,以生为本、为学而教的课堂,就必须把学生的现有水平作为教学的起点,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教学目标与起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取舍等都依据学情进行。如在识字环节,注意了教材的前勾后连,考虑到学生在前面单元中刚学过查字典认识生字、了解字义的知识点,结合这一学情,在学生充分交流识字方法的基础上,顺势有意引入字典中“藤”的字义,并让学生对照图片,形、义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字典识记生字,提高识字能力,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新教材理念的指引下,今后我会认真实践,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加强语用训练,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