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于20世纪初源于美国,在7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所谓合作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但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心里健康等的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具体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志。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实践及应用,给沉闷的传统式课堂教学带来了些许生机和活力,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我通过实践、观察发现,合作学习在初中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此浅谈一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
课堂中要想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这就要求老师在选择合作问题时要思之有思、慎之又慎,像│a│=2,求a;│ a+2│+│b-2│=0,求a+b ;.这种学生一看便知道答案,规律性很强的问题就没有合作的价值,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具有合作价值呢?我认为一节课中的疑难点问题;一个人无法独立完成的问题,有多种解法的问题,答案不唯一的问题,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在初二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节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比较复杂的、系统性比较强的证明问题,因此时常出现证明不严密、不严谨的情形,并且在此节课中,一个题的解法往往有好几种,这时如果我们组织合作学习,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加深理解“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把一根长36cm的铁丝分别围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至少三个长方形)。并提出如下问题:
只有像这种具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合作中得到乐趣。
在合作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必须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再与其他同学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好坏是决定合作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开始,我按照班级座次情况,让前后四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这种分法使班级出现三种情况,情况一:组内的四个人的理解,分析,表达,概括等各方面素质都差不多、都很不错。这种情况好处是组内成员之间能够很好的交流,很好的合作,但这样的小组合作,组中任何一个同学就几乎可以把问题回答的比较全面,比较具体,这样必然不利于其他三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情况二:组内四人的理解,分析,表达,概括等各方面素质都较差,这样一遇到稍微复杂的问题学生就不会了,这样必然不利于学生间交流,不利于合作,不能互相补拙。情况三:组内优秀生和学困生混编在一起,这样便出现,学习差的学生由于不自信而不参与问题交流,只让学习好的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即使参与交流,可由于表达不到位,思路不明确等原因,学习好的学生不等差生发言完毕,就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便不再参与合作交流,只是被动接受而已,或者干脆摆出事不关己的姿态,即使能回答出讨论的问题,也是背别人的思路,自己对此可能还一知半解的。
为了使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发挥他的有效性,我对第三种情况进行了整编,为了避免差生无发言机会或不敢发言,组中四人分别依次指定为第一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第三发言人、和第四发言人。第一发言人为本组内成绩最差的,第二发言人是成绩在本组中稍差的;第三发言人就是成绩在本组中仅次于第四发言人的,第四发言人就是成绩在本组中最好的。在合作交流中,让第一发言人先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由第二发言人、第三发言人依次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由第四发言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组织本组成员总结本组的观点。
在交流过程中,当某人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其他学生需认真倾听,适当记录,在他人阐述完毕后,再阐述自己不同的意见,促使他们进行讨论,这样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也许可以碰出更多好的解题思路,差点的学生也能明白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达到优生更优,差生可以补差的效果,也就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组分好后,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便于学生能够先独立思考,再深入开展合作学习,以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同时为了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在学生讨论时,作为老师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引导,使讨论不要偏离正题,提高课堂效率。老师还应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并直接参与其中。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该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的技巧,使之能够顺利的完成任务。同时,一堂课合作次数不能太多,这就是为什么要求老师选择的合作问题要有代表性,要精,要有价值的直接原因。
合作完成后,老师需选择较差的学生把本组的想法,归纳总结出的最完善的见解,表述给全班同学,最后有优等生或者老师总结出一个完整的答案。
最后还要让学生在回归本题,使其差生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理解,掌握此题。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他人怎样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对于好学生,使他们明白要尊重同伴,有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从别人的思路中获益,与人为善;对于差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学会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的向别人学习。
这就使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有关合作学习的部分问题及思考,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合作学习于20世纪初源于美国,在7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所谓合作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但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心里健康等的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具体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志。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实践及应用,给沉闷的传统式课堂教学带来了些许生机和活力,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我通过实践、观察发现,合作学习在初中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此浅谈一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
课堂中要想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这就要求老师在选择合作问题时要思之有思、慎之又慎,像│a│=2,求a;│ a+2│+│b-2│=0,求a+b ;.这种学生一看便知道答案,规律性很强的问题就没有合作的价值,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具有合作价值呢?我认为一节课中的疑难点问题;一个人无法独立完成的问题,有多种解法的问题,答案不唯一的问题,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在初二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节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比较复杂的、系统性比较强的证明问题,因此时常出现证明不严密、不严谨的情形,并且在此节课中,一个题的解法往往有好几种,这时如果我们组织合作学习,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加深理解“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把一根长36cm的铁丝分别围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至少三个长方形)。并提出如下问题:
只有像这种具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合作中得到乐趣。
在合作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必须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再与其他同学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好坏是决定合作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开始,我按照班级座次情况,让前后四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这种分法使班级出现三种情况,情况一:组内的四个人的理解,分析,表达,概括等各方面素质都差不多、都很不错。这种情况好处是组内成员之间能够很好的交流,很好的合作,但这样的小组合作,组中任何一个同学就几乎可以把问题回答的比较全面,比较具体,这样必然不利于其他三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情况二:组内四人的理解,分析,表达,概括等各方面素质都较差,这样一遇到稍微复杂的问题学生就不会了,这样必然不利于学生间交流,不利于合作,不能互相补拙。情况三:组内优秀生和学困生混编在一起,这样便出现,学习差的学生由于不自信而不参与问题交流,只让学习好的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即使参与交流,可由于表达不到位,思路不明确等原因,学习好的学生不等差生发言完毕,就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便不再参与合作交流,只是被动接受而已,或者干脆摆出事不关己的姿态,即使能回答出讨论的问题,也是背别人的思路,自己对此可能还一知半解的。
为了使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发挥他的有效性,我对第三种情况进行了整编,为了避免差生无发言机会或不敢发言,组中四人分别依次指定为第一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第三发言人、和第四发言人。第一发言人为本组内成绩最差的,第二发言人是成绩在本组中稍差的;第三发言人就是成绩在本组中仅次于第四发言人的,第四发言人就是成绩在本组中最好的。在合作交流中,让第一发言人先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由第二发言人、第三发言人依次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由第四发言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组织本组成员总结本组的观点。
在交流过程中,当某人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其他学生需认真倾听,适当记录,在他人阐述完毕后,再阐述自己不同的意见,促使他们进行讨论,这样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也许可以碰出更多好的解题思路,差点的学生也能明白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达到优生更优,差生可以补差的效果,也就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组分好后,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便于学生能够先独立思考,再深入开展合作学习,以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同时为了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在学生讨论时,作为老师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引导,使讨论不要偏离正题,提高课堂效率。老师还应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并直接参与其中。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该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的技巧,使之能够顺利的完成任务。同时,一堂课合作次数不能太多,这就是为什么要求老师选择的合作问题要有代表性,要精,要有价值的直接原因。
合作完成后,老师需选择较差的学生把本组的想法,归纳总结出的最完善的见解,表述给全班同学,最后有优等生或者老师总结出一个完整的答案。
最后还要让学生在回归本题,使其差生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理解,掌握此题。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他人怎样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对于好学生,使他们明白要尊重同伴,有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从别人的思路中获益,与人为善;对于差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学会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的向别人学习。
这就使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有关合作学习的部分问题及思考,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合作学习于20世纪初源于美国,在7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所谓合作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但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心里健康等的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具体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志。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实践及应用,给沉闷的传统式课堂教学带来了些许生机和活力,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我通过实践、观察发现,合作学习在初中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此浅谈一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
课堂中要想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这就要求老师在选择合作问题时要思之有思、慎之又慎,像│a│=2,求a;│ a+2│+│b-2│=0,求a+b ;.这种学生一看便知道答案,规律性很强的问题就没有合作的价值,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具有合作价值呢?我认为一节课中的疑难点问题;一个人无法独立完成的问题,有多种解法的问题,答案不唯一的问题,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在初二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节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比较复杂的、系统性比较强的证明问题,因此时常出现证明不严密、不严谨的情形,并且在此节课中,一个题的解法往往有好几种,这时如果我们组织合作学习,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加深理解“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把一根长36cm的铁丝分别围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至少三个长方形)。并提出如下问题:
只有像这种具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合作中得到乐趣。
在合作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必须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再与其他同学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好坏是决定合作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开始,我按照班级座次情况,让前后四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这种分法使班级出现三种情况,情况一:组内的四个人的理解,分析,表达,概括等各方面素质都差不多、都很不错。这种情况好处是组内成员之间能够很好的交流,很好的合作,但这样的小组合作,组中任何一个同学就几乎可以把问题回答的比较全面,比较具体,这样必然不利于其他三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情况二:组内四人的理解,分析,表达,概括等各方面素质都较差,这样一遇到稍微复杂的问题学生就不会了,这样必然不利于学生间交流,不利于合作,不能互相补拙。情况三:组内优秀生和学困生混编在一起,这样便出现,学习差的学生由于不自信而不参与问题交流,只让学习好的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即使参与交流,可由于表达不到位,思路不明确等原因,学习好的学生不等差生发言完毕,就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便不再参与合作交流,只是被动接受而已,或者干脆摆出事不关己的姿态,即使能回答出讨论的问题,也是背别人的思路,自己对此可能还一知半解的。
为了使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发挥他的有效性,我对第三种情况进行了整编,为了避免差生无发言机会或不敢发言,组中四人分别依次指定为第一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第三发言人、和第四发言人。第一发言人为本组内成绩最差的,第二发言人是成绩在本组中稍差的;第三发言人就是成绩在本组中仅次于第四发言人的,第四发言人就是成绩在本组中最好的。在合作交流中,让第一发言人先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由第二发言人、第三发言人依次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由第四发言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组织本组成员总结本组的观点。
在交流过程中,当某人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其他学生需认真倾听,适当记录,在他人阐述完毕后,再阐述自己不同的意见,促使他们进行讨论,这样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也许可以碰出更多好的解题思路,差点的学生也能明白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达到优生更优,差生可以补差的效果,也就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组分好后,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便于学生能够先独立思考,再深入开展合作学习,以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同时为了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在学生讨论时,作为老师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引导,使讨论不要偏离正题,提高课堂效率。老师还应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并直接参与其中。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该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的技巧,使之能够顺利的完成任务。同时,一堂课合作次数不能太多,这就是为什么要求老师选择的合作问题要有代表性,要精,要有价值的直接原因。
合作完成后,老师需选择较差的学生把本组的想法,归纳总结出的最完善的见解,表述给全班同学,最后有优等生或者老师总结出一个完整的答案。
最后还要让学生在回归本题,使其差生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理解,掌握此题。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他人怎样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对于好学生,使他们明白要尊重同伴,有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从别人的思路中获益,与人为善;对于差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学会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的向别人学习。
这就使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有关合作学习的部分问题及思考,写出来与大家共勉。